孝子的奉養,是要使他們從心裏感到愉悅和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意誌。
這壹句話源自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內則》。
原文是:
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誌,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
譯文是:
孝子對父母奉養,要做到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使父母從心裏感到愉悅、快樂;讓父母的耳目快樂,休息起居安逸,提供飲食奉養父母,直到孝子生命結束。這裏所說的終身,不是終父母之身,而是終孝子之身。
擴展資料
《禮記》是我國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經之壹,為孔子弟子及後來學者所記。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散佚,後經戴德、戴聖父子二人收集整理。《禮記》內容十分廣博,包括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哲學、農學等,是後世研究上古社會生活特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內則》為《禮記》的第12篇。是記載周代家庭禮儀制度的重要篇章,對我國家禮影響極為深遠。“內則”即是“家庭成員在家中所應遵循的禮儀規則”之意,後代也指“婦道、婦職”。《內則》包括內則、飲食、養老、育子等幾部分內容,各部分又有許多具體的禮儀規則。
《內則》的禮學思想主要有孝敬父母、父慈母愛、男女有別、尊老愛幼、尊卑有序等,這些思想旨在維護壹定的家庭秩序乃至社會秩序,有其積極意義,也有負面影響。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綜觀《論語》、《孝經》,儒家所謂“孝道”,分為由低到高的“養親”、“敬親”、“安親”、“卒親”四種境界。只有在行孝實踐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達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1、贍養即孝
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
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要求子女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應盡力滿足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各種要求,父母有事應代其勞作,使父母得以安樂、愉悅。
孔子提出子女應以父母的疾病為憂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華思想之壹。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歷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時皆能精心侍奉,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敬親”即孝
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要敬和愛,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
儒家不僅要求子女在物質生活上提倡“養親”,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親”。這是儒家孝行的較高層次要求。“敬親”要求子女從內心發出對父母的真誠的敬愛之情,以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證他們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樂”。
“敬親”是子女對父母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感流露。它反映了人作為理性動物,在精神上的尊敬要求和情感交流。體現了人的文明和教養程度,是孝道中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壹種孝行。
3、“安親”即孝。
“安親”有兩層含義:壹是“外安其身”,二是“內安其心。”作為父母,不僅有物質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內心安寧的精神需求。
“安親”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違犯刑律,不行不義之事,不做冐險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為其過錯和安全擔驚受怕,保證父母心境安寧、平靜,從而達到以靜養心的目的。
4、“卒親”即孝
百善孝為先,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於壹時壹事,而是從其生到其死都要嚴格地依禮事奉父母,將其孝心貫徹於人生始終。
同時,儒家還要求子女立德、立言、立功,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所以,只有從生至死對於父母心存深愛、真情,真正做“養親”、“敬親”、“安親”和“卒親”。
百度百科--禮記·內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