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華民族***同體意識,就是中華人民***和國國民在體認彼此生存發展的***性條件與歷史基礎上,秉持***善價值規範與能動維護意願的復興凝聚心態。
成員承載的***同身份屬性是中國國民,也就是國內各族人民,這意味著中華民族***同體意識首先是成員對國家身份與公民身份的辨識確認。
在此基礎上,***同生存發展的條件既有歷史的情感記憶成分,也有當下的創舉成就部分,如同勒南(Ernest Renan)所說,“在過去,有***同的光榮和痛楚可以分享,在未來,有同壹個計劃需要實現;同感***苦、***同展望,這就是……更有價值的東西”。
可以說,近代抵禦外侮殖民的***同患難經歷直接催生了中華民族***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前景又成為這種意識的未來延續,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則是當下***同生活的直接體認歸屬,是對***同情感利益的需求與承認。
換句話說,我國各族人民***同交往生活的記憶、感知與期許,是對我們是誰和想要成為誰的基本回應,也是中華民族***同體意識的主要意涵,裏面滲透著各族人民***生繁榮的基本信念,從而能夠規避民族的衰敗與危機復現,並積極向上的導向偉大與復興。
***同體意識的壹般要素分析
作為壹種集體性質的意識,***同體意識在目前研究中還較少見到構成要素的壹般性學理分析。
因此,要想更為合理地把握要素內容,就需要參照有價值的相關研究,在這方面,國族認同、集體認同、政治文化、意識形態、民族意識等都提供了較為深刻的思考啟發,從中可以歸納出壹般性的要素構造。
我國臺灣學者江宜樺和美籍華人學者徐賁在分析國族認同時,指出身份認同(identity)蘊含三種元素,即相同同壹(same)、辨識歸屬(identification/belongingness)和贊同同意(approve/agree)。
分別表明壹種原生且內在延續的統壹性,壹種現實認知的心理安全意識與狀態,以及特定的情感選擇與行為偏向的建構性。
研究認同倫理學的美國學者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也指出集體認同通常由三個要素構成。
分別是“通過歸屬指認的辦法讓壹些術語找到其承擔者”“這些標簽至少被貼上標簽的壹些人內化為個體認同的壹部分”以及“存在針對這些標簽的行為模式”,總結起來就是指認歸屬、內化信仰與行為模式。
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者阿爾蒙德(Gabriel A.Almond)在其經典界定中表明,壹國的政治文化是“壹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壹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在構成上包括“認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評價取向”,既涉及社會化的認知態度、價值信仰,也涉及公民能力意識與合作參與意識。
再者,在意識形態研究方面,我國學者何懷遠、林尚立、陳明明等認為任何壹種意識形態都包含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即“價值-信仰”、“認知-闡釋”和“行動-策略”,缺少任何壹個要素都不能稱作意識形態。
另外,在民族意識的分析方面,有學者強調這是壹種包含“知識觀念、意向觀念和決策觀念”的活動。
上述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具有***同特性的集體意識,壹般存在三個核心元素:首先是辨識歸屬要素。
在成員的***同生活中,良好的知識素養和美好的生活體驗,是判斷認同歸屬的基礎,良好的知識素養有助於克服成員意識中的過分偏見,美好的生活體驗則可以克服成員意識中的過分抱怨。
由此可以較為客觀公允地把握自我與他者彼此間的***性與差異,從而能夠找到滿意的集體歸屬、獲得可靠的生活體驗與心靈依托。其次是同壹延續要素。
任何***同體意識都必須具備成員公認與信仰的***善元素,這種構成性,對***同體成員而言有雙重意味,壹方面是歷史遺產的精神價值沈澱,這是成員在***同生存基礎上累積而成的具有超越延續性的信念,可以提供積極向上的關懷。
另壹方面則是這些內容要素必須能夠在各個成員之間彼此貫通與通曉,具有超越特定成員的同壹性,進而成為彼此間***同凝聚的對象。最後是行為期許要素。
這壹要素意味著集體行動的方向路線與實踐意誌,以及成員的責任擔當,是***同體意識中具有能動性的部分。
三大要素***時性地關聯與依存,彼此不能割裂開來,因為缺少辨識歸屬要素,***同體意識就缺乏可靠的知識基礎與充滿吸引力的生活體驗;缺少同壹延續要素,***同體意識就會缺少連貫統壹性而發生斷裂與分離;缺少行為期許要素,***同體意識就缺乏現實方向感與生命活力。
因此,三者彼此關聯,才能構成可靠、可存與可能的***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