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人丁某,畢業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持有碩士學位。
回國後,卻長期待業在家。
其82歲的老母親,患有尿毒癥,僅支付醫療費,生活已捉襟見肘,現在,還得供養家裏這個高智商的老孩子。
老母親無奈,狀告丁某,想逼他出去找工作。
但丁某無動於衷。
考慮到即使勝訴,丁某也無任何可執行的財產,或收入。 於是,該案以母親主動撤訴告終。
無獨有偶,近期,又曝出壹北大博士生,在家啃老將近20年。
千禧年伊始,他便在家,過起 “退休生活”,長期靠姐姐救濟。
家徒四壁的他,甚至提交“五保戶”申請。
看著自己年近九旬、雙耳失聰的父親,以及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賺取微薄工資、以供養他和父親的姐姐,這位博士生,沒有絲毫愧疚。
他從來沒有想過,負擔起自己作為成年人,所應負擔的責任。
這種“校園精英”啃老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精英”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所獲的學術知識,沒有成正比。
這是教育失敗的癥結所在。
壹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不論是否成年,是否佩有壹腔才華,他都會懂得,通過努力,為自己、為他人、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倘若壹個人,沒有社會責任感,當他處於孩童時期,就容易做出“出格”的事。
因為他認為,他對自己做的事情,不用負任何責任。
他可能會曠課,因為他認為,他讀書,是為了父母和老師,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
他可能會捉弄同學,因為他認為,同學被戲弄、受到傷害,自己無須負任何責任。
他甚至,會毆打教育他的老師、養育他的父母,因為他從未考慮承擔後果。
惱人的熊孩子,長大之後,會變成令人討厭的“無恥之徒”。
這種無恥,不僅局限於啃老。
近期,壹名19歲的女孩,在地鐵站,遇到壹位紋身大伯,大伯強行要用自己的電瓶車,免費送女孩回家。
女孩拒絕,大伯反復糾纏。
待女孩上了公交車,大伯甚至打算,強行將女孩拉下車。
受驚過度,讓女孩不禁哭泣。
直到民警趕來,大伯還是義正嚴辭,認為自己是“壹片好心”。
在壹個文明的法治社會,每個公民,都必須對自己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負責。
大伯作出這種奇怪行為,是因為,他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女孩,造成何等惡劣影響。
他甚至認為,擾亂社會秩序,自己無須負任何責任。
這就是教育失敗的可怕之處。
這種社會責任感缺失,會導致成年人作出違法亂紀行為,置他人的生死、幸福於不顧。
小到借錢不還、強行搶座位,大到肇事逃逸,非法集資,攜巨款,玩失蹤,所有的這些,都是因為,不懂得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
而發生這種現象,和壹個人所受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家長們斥巨資,為孩子鋪路,事無巨細,殫精竭慮,到頭來,卻收獲壹顆歪瓜裂棗。
很多父母都想不通,為什麽我付出這麽多,我的孩子,還是沒能取得成功?
是的,問題恰恰在於,父母們付出太多。
孩子幼年時,他們說: 妳只管讀書,其他的,妳什麽都不用管。
於是,孩子們十指不沾陽春水,讓他去門口打個醬油,都怕累著他的腿。
長時間下來,孩子就會形成壹種奇怪的腦回路:為了讓我讀書,妳們什麽都不讓我做,所以,我讀書,完全是為了,完成妳們的心願,而非為了我自己。
所以,我讀書,是在對妳們負責,而不是對自己負責。
所以,我想讀就讀,不想讀,對我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讀書之外的所有事情,妳們都不讓我做,這就表示,那都不是我的責任範圍。
長期下來,孩子會天真地以為,自己來到世上,只是為了瀟瀟灑灑、兩手壹攤、百無聊賴地走壹遭。
孩子們壹天天長大,這種慣性思維,可能會讓他們變成,文初提到的“精英啃老族”。
更有甚者,尋釁滋事,變成文明社會的汙垢,如那位紋身大伯。
為了避免這種後果,在教育過程中,針對培養社會責任感,我們應該從小做起。
這個“小”,即小時候,和小事情。
美國,就是壹個推崇“從小做起,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國家。
2015年,陳丁鴻帶著兩個兒子,去美國斯坦福商學院留學。
陳丁鴻是壹個把教育自己的孩子,當成事業來做的女性。
這也為她在後來,成為著名兒童教育學家,奠定基礎。
當時,大兒子Leo 在美國讀小學,細心的陳丁鴻發現,美國的小學老師,常常會組織“童子兵”活動。
而活動的目的,恰恰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老師們會設置任務,比如,使部隊得到更多的財政支持。
孩子們必須想辦法,為集體(部隊)集資,比如,賣餅幹。
負責人會鄭重地告訴小朋友:妳們正在做的事情,意義非凡。
想辦法,努力賣吧!
餅幹賣得越多,妳對這個國家,作出的貢獻,就越大。
這是壹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孩子壹聽,自己的行為,能夠幫到國家,甚至改變國家,他(她)的責任感,馬上就來了。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獲得壹次機會,去改變周遭的世界。
白叟黃童,皆為如此。
於是,孩子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平日裏的懶散和羞澀,全被拋之腦後。
他們帶著餅幹,敲響陌生人的家門,用他們的智慧和口才,勇氣和淳樸,說服“潛在客戶”,購買餅幹。
所得收入,將全部交給部隊負責人(老師或輔導員)。
盡管小朋友並未直接獲得經濟收益,但是,他們還是很樂於奉獻。
為什麽?
就是因為,通過老師和輔導員的教育,他們知道, 收入所得交給部隊之後,部隊將用在他們身上,造福他們,以及他們身邊每壹個人 。
社會責任感,就是讓妳知道, 妳好不好,不是妳自己壹個人的事情。
個人和集體,是壹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身為社會的壹員,妳的行為,會影響到周圍的世界。
而周圍的世界,也能決定妳幸福與否。
這種通過培養社會責任感,讓下壹代學會“Dream Big”的思路,的確能改變壹個國家。
在中國,很多孩子努力學習,只是為了回家,能看到父母的好臉色。
他們壹直都不知道,自己努力,是為了什麽,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麽。
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會造成“夢想空白”。
結業之後,若父母不能為其“安排單位”,即使他學歷再高,也可能面臨長期失業。
而在美國,壹提到夢想,很多人都會提到四個字:改變世界。
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恰恰就是壹種社會責任感。
有了這種責任感,不論學歷高低,妳都不會選擇啃老。
因為妳知道,這樣會為自己、對家人,帶來不可承受的負擔。
有了這種責任感,妳不會選擇去給他人制造麻煩。
因為妳知道,擾亂社會秩序,最終傷害的,是妳,和愛妳的人。
那麽,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呢?
還是以“從小做起”,為原則。
先對小我負責,再慢慢培養他,對大我負責的精神。
小我,即孩子自己。
大我,即家庭、所屬團體,最終,是整個社會。
首先,父母不能事事包辦。
幼兒時期,必須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讓他(她)學會,對自己負責。
青少年時期,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生活除了學習,還有家務事。
盡量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事中,培養他(她)的家庭責任感。
此外, 也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學校活動。
讓他(她)知道,自己也是集體的壹員,自己的壹言壹行,會對整個集體,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種主人翁的責任感,會讓孩子樂於通過自身努力,為集體,爭取榮譽。
最後,讓孩子知道,校園,只是暫時的庇護所。
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歸於社會。
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在公***場合中,考慮他人感受,遵守秩序,是他(她)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為人父母,是壹場以愛之名,漸行漸遠的修行。
在徹底放手之前,我們能做的,是用我們的教育,為孩子插上羽翼。
就如鳥兒身上的正羽,它能抵抗邪惡之風,也能讓妳的孩子,在獨立飛行過程中,保持身心、和外界之間的平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