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物體顏色的感知,是通過對入射到人眼的光線的光譜成分進行物理、生理以及心理的綜合處理實現的。對於不發光的物體,首先要有光照明它,被照明的物體對可見波段輻射的反射或透射的比例,以及照明光的光譜成分,***同決定了人眼觀察到的顏色。
將隨之改變。例如在日光下觀察白布,因此變換光源的顏色,物體的顏色也日光含有可見波段內從長波到短波的全部光譜成分,日光可以稱為“白光”。白布對日光的各個波長反射比接近壹致,因此,人眼觀察到白色。若將白布拿到藍色光源下觀察,由於藍色光源缺少長波部分,只有藍色的短波部分,經過白布反射的光也就只有短波部分,所以在該光源下觀察,白布就變成藍色。同樣,在綠光下觀察,將呈現綠色。在紅光下觀察,呈現紅色。
因此,照明光源對物體呈現的顏色起重要作用。在博物館、商場、服裝店等需要準確辨色的場所,要特別註意光源的顯色特性。
明明是同壹物體,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我們看到的卻完全不同。這種“看錯”顏色的現象屬於視覺錯覺效應。當然視覺錯覺效應並不只是看錯顏色,也會有類似看到靜止圖案運動,同樣大的物體看上去大小不壹樣等情況。
馬赫帶效應、赫爾曼柵格、蒙克·懷特效應等視錯覺屬於看錯顏色的壹類,它們的產生都是因為視覺的側抑制現象。人的視網膜由許多小的光敏神經細胞組成,激活單獨的壹個光敏細胞是不可能的,某個細胞的激活總會影響鄰近的細胞。科學家發現,刺激某個光敏細胞得到較大反應時,再刺激它鄰近的細胞,反應會減弱。也就是說,周圍的細胞抑制了它的反應,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側抑制”。它會使被更亮的背景包圍的區域顯得暗些,而被暗壹些的背景包圍的區域顯得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