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古名句。
在王維之前,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壹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原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釋義:
壹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壹人。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壹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王維當時獨自壹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賞析: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古人認為這壹天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災。很多人覺得插在頭上的應該是花,實際上這大錯特錯!因為重陽節是農歷的節日,按陽歷的節日算也要到10月了。山茱萸花期在5~6月,果期在8~10月。吳茱萸花期在6~8月,果期在9~10月。
所以,無論哪種茱萸,重陽節的時候早就沒有茱萸花。所以,重陽節插的茱萸應該是茱萸的果實,而不是它的花。
此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壹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
第壹句用了壹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獨的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壹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壹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壹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壹定是顯露的,但壹旦被什麽東西觸動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壹發而不可抑止。最容易觸動人這種情緒的就是“佳節”,因為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常常和很多家鄉的美好記憶聯接在壹起,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壹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警句。
這就是“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筆下全無”(釋義:人人都有構思,都有那個意思,但就是落不了筆,寫不出來,但偏偏妳寫出來了, 點中了大家的心思能激起***鳴)。
百度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