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吳興雜詩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阮元 作品體裁:七言詩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吳興雜詩(1) 交流四水抱城斜,(2) 散作千溪遍萬家。(3) 深處種菱淺種稻,(4) 不深不淺種荷花。 此詩作為了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安徽卷作文題。“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由此哲理詩引發的思考和聯想寫壹文,詩歌體除外。不少於800字。
[編輯本段]作品註釋
(1)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 雜詩:具體內容沒有在題目裏明確揭示的詩。 (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錯縱橫。 四水:湖州市有東苕溪、西苕溪等四條主要河流。 抱城斜:環抱著吳興城曲折地流淌著。散作千溪:分散為若幹條支流。 (3)遍:遍布,布滿。 (4)菱:壹年生水生草本,葉子略呈三角形,葉柄有氣囊,夏天開花,白色。果實有硬殼,有角,可供食用。[1]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詩的頭兩句刻畫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對水系不規則性、復雜性的觀察和感受,是對整形幾何觀的某種超越。第二句更是關於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畫,準確、生動而富有韻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從環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整體上構成壹幅分支式分形圖。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點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來是由千溪萬澗逐步匯聚而成的,村落是人們擇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壹類分形結構。作者采用詩家慣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點的分形分布,而後河流為了親近千村萬戶,便從吳興城外的四水開始,逐步分散為千溪萬澗,遍灑人間。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統的分形,居民點分布是人文系統的分形,兩幅分形畫面不可分離地交織在壹起,既展示了獨特的美學意韻,又體現了大地的厚德載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氣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與氣象分形***同造就了生態環境的分形特性,導致動植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相關性和復雜性,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的分形特性。詩作的後兩句表明作者在壹定程度上已經意會到這種生態分形,通過對農作物間種的形象描繪,反映了河流分形帶來的生態多樣性,進壹步豐富了詩作對水系分形描繪的內涵。 這首詩通過寫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光說明了壹個道理: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客觀規律辦事,“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不能形而上學地搞“壹刀切”和絕對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