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鏡頭下的吸毒者
相當可怕的是,俄羅斯青少年中有人從14、5歲就開始吸毒,最小的只有4歲,全國兩三成中小學生有過吸毒體驗。可能這與家庭教育、社會風氣不無關系。
絕大多數艾滋病患都是癮君子,此外,俄羅斯有六成以上的賣淫者吸毒。
這組照片攝於蘇聯解體後,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反應了俄羅斯癮君子、性工作者、艾滋病患的真實生活狀態。
蘇聯解體後,西方思潮迅速在俄羅斯蔓延,吸毒色情泛濫,艾滋病隨之流行。
2、鱷魚毒品
2002年在俄羅斯出現了壹種取名“鱷魚”的毒品,類似海洛因,具有鎮痛效果,但其效果卻是嗎啡的8到10倍,壹旦使用極易上癮。
更為恐怖的是這種毒品的副作用:在註射或吸食這種毒品後,使用者的肌肉會從體內向外腐爛;持續使用者的皮膚會像被鱷魚皮壹般呈現鱗片狀,也因為這樣,這種毒品被稱為“鱷魚”。毒品使用者大多在兩到三年內就會死亡。
毒品“鱷魚”不但價格低廉,更令人憂慮的是,它極易制造,由可待因和普通家用洗滌劑或汽油等混合提取便能制成。很多吸毒者則用非處方藥便能自制毒品。
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告,毒品“鱷魚”從出現以來,已有多達300萬的俄羅斯人使用了該毒品。每年都有上萬人因此喪命。令人訝異的是,直到2012年俄羅斯才訂立法律禁止。在這之前,令人觸目驚心的效果早已透過網路引起國際註意。這個戰鬥的民族正在流淌著“鱷魚的眼淚”。
“鱷魚”毒品是什麽?
Desomorphine俗稱“鱷魚”Krokodil。化學名為二氫去氧嗎啡,是壹種可待因和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
就跟吸毒者用可卡因藥丸代替可卡因壹樣,“鱷魚”則是另壹種比較昂貴的毒品海洛因的替代品。“鱷魚”中主要活性成分為二氫脫氧嗎啡(與嗎啡相比,它的6位上羥基脫去氧原子,7,8位上碳碳雙鍵發生加成反應),1932年在實驗室合成後迅速被用作嗎啡的替代品。它的活性是嗎啡的8-10倍,現在主要是歐洲的壹些國家尤其是瑞士,將其用作臨床鎮痛藥。
利用可待因,壹種常見且易得的鎮痛藥,只需要經過三步簡單的化學反應就可以合成二氫脫氧嗎啡。與註射海若因每次需要150美元相比,“鱷魚”則便宜得多,每次註射只需要6-8美元的成本。
“鱷魚”為什麽致命?
盡管“鱷魚”與海若因性狀活性高度相似,但是持物時間卻比海若因短不少。壹般來講,海若因註射壹次可以持續4到8個小時,而“鱷魚”只有壹個半小時左右。如果利用這些易得的日常原料在廚房熬制壹份“鱷魚”大概需要30分鐘到壹個小時。
如此短的持續時間使得“鱷魚”的上癮者陷入到壹種惡性循環中,壹天24小時基本上在不斷地在熬制與註射,這樣才能維持藥效,不犯毒癮。任何人壹旦上癮後,由於大劑量的使用,身體組織就會慢慢由內而外開始腐爛,在兩到三年內死亡,大部分人更會在首次註射後壹年內斃命。
近幾十年來,俄羅斯的吸毒者人數幾乎每年新增吸毒者8萬人,平均每天增加220人,而每天死於吸毒的人數更是多達80人。據俄反毒品專家估計,2011年俄羅斯實際吸毒者的人數可能近510萬(全國人口數才壹億多)。
最主要的是俄羅斯查出的30萬名艾滋病患者中,90%是吸毒者。青少年吸毒現象日趨嚴重也是目前俄羅斯政府最大的心病。在俄戒毒機構正式登記的35萬吸毒者中,30歲以下的吸毒者超過60%。
時下的俄羅斯,年輕人在參加迪斯科舞會和流行音樂會等活動時都時興吸食毒品。此外,毒品在街頭青少年之間也相互傳播,甚至學校裏也有公開吸毒現象。資料表明,莫斯科約13%的高中生和25%的大學生嘗試過毒品。
盡管中國對於毒品壹直是高壓狀態,但目前毒品蔓延的趨勢也非常嚴峻,與毒品的戰爭,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