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可以壹直更新叠代自己的想法。那麽妳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心得 篇1我們常常抱怨孩子不聽話,並為此苦惱。其實,我們應該多聽聽孩子的話。
記得壹天中午,中央六套正播放壹部電影,叫《拉丁生活》,我趕緊喊兒子:“快,小家夥,是跳拉丁舞的片子,和妳有關!”
兒子這兩年壹直學拉丁舞,很是感興趣,認真的看起來。
可是等電影結束,他卻似心情沈重的樣子,哭喪著小臉,問什麽也不答話,悶悶不樂的躺在床上,不壹會兒睡著了。
等快到上舞蹈課的時間,我輕聲叫醒了他,為他換好衣服,他突然說:“媽媽,我不想去學跳舞了!”
“為什麽?是覺得太苦太累了嗎?”我暗壓心中的吃驚和急切,柔聲的問道。
他搖搖頭,居然流下了眼淚,就是壹副不想去的樣子。眼看時間快到了,我內心很是著急,但壹想,他從來都沒有說過不去,今天壹定是有原因的。就耐著性子又哄又勸,好不容易弄到學校,已是晚了。
他默默的融到隊伍中,剛開始動作有些機械,好在壹會就活躍了,用心的做起來。
課間時,他似乎已忘了壹切,和同學們嬉笑打鬧,快樂的跑來跑去,我頓時松了壹口氣。
媽媽,跳舞會死的
放學後,像平時壹樣,他笑著和同學老師說“再見”。這時,我才問道:“兒子,跳舞不開心嗎?”
他說:“開心!”
“那妳剛才怎麽不想來呢?媽媽很想知道是什麽原因,現在,妳可以告訴媽媽了吧!”
他想了想,不好意思的說:“媽媽,跳舞會死的,電視裏的老師就死了!”
哦!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看的《拉丁生活》裏有壹位教舞蹈的李老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在教人們跳舞。兒子壹定誤認為跳舞會讓人失去生命的。
我輕笑壹聲說:“傻孩子,跳舞是壹項讓人健康的運動,怎麽會死呢?李老師本來就有病,可他太愛跳舞了,舞蹈其實是他生命延續的良藥,沒有舞蹈他不會快樂,所以他就是死也要跳舞,這正說明他對舞蹈的極度熱愛,是壹種堅強不屈的精神。跳舞是不會讓人死的,李老師是因為疾病才去世的。”
兒子瞪大眼晴聽完,然後如釋重負的開朗起來,他摟著我說:“媽媽,我也會熱愛跳舞的,我們回家吧!”
個人心得
試想,如果我不聽他的任何分辨,因為他不去跳舞就生氣並訓他壹頓,結果又會是什麽樣子呢?
所以,我們要細心觀察孩子的申請變化,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孩子如果不聽話,壹定是有原因的,我們不妨先聽聽他到底說些什麽,然後給予解釋、引導,再做出相應的措施,而不應該壹見孩子逆反、固執、任性就拿出家長的威風發脾氣,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當孩子不聽話時,正是我們溝通的好時機,說明孩子有了不同的想法,或是我們的提議沒有道理讓他無法接受。這時我們就認真的聽聽孩子的話,才能了解他的真實想法、內心變化,才能搞好親子關系,拉近彼此的關系。
因此,多聽聽孩子的話吧!打開他心靈深處大門的鑰匙就在妳手中,慢慢的插入扭轉,會很順利的打開。切記:勿撞門、跺門。否則,不易修復。
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心得 篇2開學初,教導找我找小A,說他姑姑和姑父也是小學裏的老師,問是否跟初中老師有對立情緒。壹聽這話,很是讓我吃驚。因為小A是個對老師熱情的學生,見面或放學每次必定會與老師打招呼、道別,去年壹學期從未發生過與他人鬧矛盾的事情,而且也是認真聽從老師的教育。作業完成,上課認真聽講,並且在剛進入初壹時,上課是非常積極,樂於表現的。盡管他家父母有些事,沒有時間照顧小A,小A卻很要強,給老師留下的印象是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怎麽會過壹個寒假就大變樣了呢?
報到那天上午小A沒有到校,倒是他媽媽來了。說小A躲在被窩裏,不肯來上學,除非換班級。換班級?可不是小事,哪容得壹個學生想換就換,那學校豈不亂了套!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壹個積極樂觀的學生怎麽會不想來上學呢?帶著這些疑團,我找到了小A家。他還躺在床上看電視呢,看見了我他似乎並不難為情,但至少還有些局促不安。我輕聲問他為什不來學校啊,他說不想去。我說哦,那跟老師說說為什麽吧。因為我知道他是個願意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我又說,不過我們先把電視關了,再說好嗎?這樣幫助他把註意力集中到正在談論的話題上來。他覺得練鋼筆字太累了,說自己壹輩子都寫不好了。哦,原來是寒假作業練字啊。他告訴我:小學五年級時,老師說他寫的字不好,讓他把家庭作業重寫了七、八遍還是寫得不好,他就開始放棄了。原來如此,可妳才十四五歲怎麽就是壹輩子呢。孩子,我們可不能因為道路上的挫折而停止我們前進的腳步啊。我又問,不想上學嗎?他馬上否認,他說也不是壹定要換班級,他對同學很有感情的,而且覺得趙老師很好,就是管得太多了,有些羅嗦。聽了,我笑了,看樣子我很老了。他說,之所以想換班級,是因為別人說我們班級是垃圾班,就想到好班裏去上課。弄清了原委,我讓他下午先去報到拿書。
開學後,我也沒再多找他,讓他繼續做小組長的工作。只是在班會課時,我給全班讀了些文章,如《凡事靠自己》、《從小立誌》等等。另外在班裏,我重點強調:不可看低自己,要有班興我榮,班衰我恥的班集體觀念。他也是個聰慧的孩子,學習上沒有拉下些什麽,上課也很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他的作業我沒有再說字怎麽樣,只是有空,我帶他們練習寫壹兩個字。英語詞組的中文翻譯,我開始壹天讓壹位學生寫到黑板上,他也“有意”被叫到去寫。但是我覺得不用我多說,他卻寫得比以往更端正了。
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心得 篇3我曾經看到過這樣壹段話:如果妳每壹天都和孩子們在壹起,妳的每壹分鐘都在傾聽他們的訴說,那會是個很有趣的過程,妳能從中獲得很多讓妳訝異、讓妳深思的東西。想想,孩子們的話題那麽多,壹天到頭都在耳邊縈繞,妳有沒有真正聽壹聽、悟壹悟呢?不少情況是這樣的,當孩子提出壹個不相適宜的話題時,老師輕描淡寫地就忽略了,很少真正去探究這個孩子在想什麽?他要表達什麽?在他心裏存在怎樣的思想?
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就是尊重他的個性發展。不磨滅、不壓抑他的本性流露,從而為他營造最大限度的自我發展的潛能。我班的唐喆把小椅子轉過來坐。當我第壹次看見時,跟他講要他把小椅子放好,他沒有理睬老師的話。當我第二次看見時,他把人家的椅子也翻過來了,我就悄悄地躲在壹邊看他究竟在玩什麽。原來他是在玩開火車的遊戲。當孩子出現不同於平常或超出平常的舉動時,在給孩子下批評或表演前,最好問問孩子為什麽,而不是先否定他的表現,多聽孩子的說法,也許只是多看他們的做法,尊重他們的主見,再適時地給予評價,孩子在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嘗到受人肯定和自我表現的喜悅。
孩子每天來幼兒園接受知識,我們不能強求他們壹定要學會什麽,壹定要這樣那樣去做,但是多多少少要獲取壹些新知識來改變自己。
但這需要老師營造壹個良好、輕松、愉快的氛圍給孩子,融合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多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以此來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愛好,關註理解在他們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支持承認他們有意義的做法和想法。有時候做孩子的傾聽者也是壹件幸福的事情,能夠緩解自己的心情和不滿。
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心得 篇4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動圈子,隨之產生自己的喜怒哀樂,他需要有自己的傾訴對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拿出壹定的時間與孩子呆在壹起。不要看電視,不要讀報紙,也不要聽音樂,專心致誌地與孩子互相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解除他們的疑慮,適時的加以引導。對於工作繁忙的父母來說可能有壹些困難,但是應盡量做到,哪怕睡前拿出幾分鐘的時間也可以。如問問孩子在校壹天的學習情況;壹天妳都做了什麽?有哪些進步?短短的幾句,足以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關心,從而增進大人與孩子的溝通,另外,很多家長經常給孩子買衣服、買玩具,但極少會給孩子訂閱報刊雜誌。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孩子會終生受益,孩子不停地閱讀,就永遠不停地學習。很多家長喜歡扮演老師的角色,經常教孩子學習課本的東西。我認為倒不如花點時間和孩子進行有益的閱讀。或許有的家長會說:“我們也給孩子買了很多書,可是孩子不看怎麽辦?”其實,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只能是潛移默化的,壹個日夜打麻將的家長,他不停地叫孩子學習、學習,孩子能學習嗎?父母都在看書、看報,孩子也會跟著看書的,和孩子壹起看書,和孩子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哪些人物該學習,哪些人物讓人討厭,孩子們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如果能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並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那麽他漸漸地就會喜歡閱讀了,玩具很快就會玩膩,而給孩子壹輩子都有用的知識,是很多父母缺乏的意識,買壹張地圖,有條件的買壹個地球儀放在家裏,每當新聞報道到哪個地方就和孩子把那個地方找出來,新聞報道中有喜有悲,地域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讓孩子知道伊拉克戰火紛飛下的孩子過著怎樣的生活,也讓孩子知道日本、美國的富裕,他們富裕靠的是高科技、靠的是知識,若自己沒有知識,也是落後的,讓孩子明白應該勤奮學習知識。
做父母的總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長輩、兄弟姐妹,這是無可挑剔的,但是父母是否想過,也要尊重孩子呢?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容不得半點沾汙。輕則呵斥,重則打罵極易造成孩子的心靈創傷,導致自卑的心理,那些迷信於棍棒的父母要好好地反省壹下,其實尊重孩子要從家中的每壹件小事做好,這對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批評要像春雨壹樣,既滋潤枝葉,又不傷根系。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越是經常挨打的孩子越是犯錯誤,因為在他們的'心理已經有種潛意識的反抗力量了,而這種力量可不是妳的棍棒能改變得了的。所以要想改變孩子,必須從心裏入手。在家裏不要發號施令,而是采取談心,提建議的方式解決問題,建立家庭民主生活會制度,每到周六、周日白天壹起收拾房間,洗衣服,做壹周的功課復習。晚上,壹家三口坐在壹起把他們壹周來遇到的事情以及孩子在本周的進步與退步等情況做次交流,誰的問題誰負責,誰做得不對,要在下周改正。
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心得 篇5班級的每位幼兒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對每壹個孩子都壹視同仁,和孩子平等相處,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當孩子犯錯誤時,細心地了解原因,耐心地進行引導;當孩子有進步時給予激勵表揚,給孩子自信。穎穎的膽子有點小,想和老師交流,但又誇不出這壹步。同時我們也發現,在上課的時候,她壹般不舉手回答問題。我們便將平時的觀察、上課的表現等在家長來園和家長會中家長交流。我們利用課余的時間找穎穎聊天,特別是看到她主動期待的眼神時,就主動問問她。上課時也將簡單的問題讓她回答,每壹次都是在很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的。起先,她看到我們總是很緊張,欲說有止。但時間久了,她有事情也會主動找我們,回答問題也比較主動了,對待別人的問題她也主動告訴老師。看著她的改變我們心裏也非常的高興。就因為我們的主動關註,細心了解,讓她從不主動轉換為主動,何樂而不為呢?更多地關註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孩子的好朋友,也讓我們師生的感情更加融洽,更加親近。
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心得 篇6那天我們還在進行幼兒想象畫活動,張天媽媽來接了,只見天天拿著自己畫好的作品向媽媽炫耀:“媽媽,快看!這是我設計的娃娃!”可天天媽媽並沒有表示認可或者表揚,而是說:“妳設計的什麽東西呀?看劉佳倩、張宇含設計的多好!”天天的臉壹下子就變的不高興了。於是我請媽媽到教室坐下來對她說:“這是張天設計的超能飛天娃娃,別看娃娃的臉長的和我們差不多,但是他具有很多的超人本領哦!來,妳給媽媽介紹壹下吧!”說完,張天就高興的指著娃娃頭上的圓點說:“這是開關,下雨的時候壹按傘就可以打開了,這是翅膀,過河就不需要橋了……”。我請天天在旁邊看圖書,借機和媽媽進行了簡短的交流:畫畫是孩子情感和認識的壹種體現,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創造力,按他的意願或者模仿固然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記憶力,但是作為大班的孩子他們更多需要的是自我的壹些想法和理解,我們不能壹貫的以我們的想法去約束,去要求,在生活和學習中不僅要給他們創造、想象的空間,還要靜下來聽聽孩子自己的解釋和心聲。媽媽點點頭笑著帶天天離開了,看著天天壹蹦壹跳的樣子,我也笑了。
有壹位美術教育家對兒童畫之美發出了由衷感嘆——“孩子們都是藝術家。”這是對兒童畫最高、最真實誠摯的認可。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們不受太多的限制,不受太多技法的約束,他們畫自己所想,畫自己所見。對他們而言,畫畫沒有目的,而是壹種情感的表達,語言的延伸。壹條線、壹個圓、壹些莫名的符號等等都是他們表達自我認識的壹種方式,壹種自我情感的發泄。那是他們自己的語言——壹種被稱作塗鴉的語言。對小小孩們的塗鴉,我們往往可以接受和認可,即使他們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會認可那是在畫畫,並欣慰與孩子們那些天真的表達。然而,隨著孩子壹天天長大,人們的這種認可往往發生改變:開始用對待大人繪畫的眼光去衡量孩子們的“作品”,往往只看畫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準確,而對於畫中所表達出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往往會忽視。其實,畫畫只是壹種形式,其目的是激發孩子們去想象、去表現、去獲得創作能力的載體,而非錘煉他們純熟的繪畫技法,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成為壹名畫家。
孩子的心聲,妳聽到了嗎?
傾聽孩子的心聲教育心得 篇7閑暇時,和孩子們嘮嘮家常,聽聽他們的小秘密,分享著***同的快樂。
午飯後,和孩子們來到紫藤架下,或是沐浴著冬日裏的暖陽,或是輕拂著春天裏的微風。這段時光,是最愜意的,孩子們三三兩兩地聚在壹起,有的拿著心愛的玩具壹起分享、有的拿著新買的蠟筆暢快塗鴉,而這時,也總會有幾個孩子圍在我的身邊,和我“沒大沒小”地閑聊。
壹向陽光的浩浩這幾天愁眉苦臉,也不和小夥伴遊戲了。我把他拉到身邊坐下,握著他的小手問他為什麽不開心。早熟的浩浩欲言又止,最後,湊在我的耳朵旁悄悄說出了緣由。接著,憂心忡忡地問我“老師,等我爸爸和新媽媽結了婚,我媽媽就不能回來了是嗎?”“老師,要是爸爸和新媽媽有了小弟弟,是不是就不喜歡我了啊?”“老師,我還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復婚。”聽著孩子焦慮地傾訴,我知道他現在心底最大的願望是爸爸媽媽能回到壹起。我想,這真是個憂傷的秘密,但願我的傾聽能分擔壹些浩浩的苦悶。
壹次,“小大人”似的雯雯則壹邊摸摸我的手,壹邊“甜言蜜語”地說“老師,妳像牛奶白!”聽著這廣告詞般的誇獎,我頓時忍俊不禁地對她說“妳也挺白的啊!”“哪裏呀,我壹點也不白。我爸爸黑得像墨汁(她爸爸是駕校的教練,天天風吹日曬),所以我也不白了。我媽媽說我要能再白壹點就好了!”雯雯有些憤懣卻又充滿期待地說。原來,小姑娘的心願是能像童話裏的公主那麽皮膚白皙啊!我想,這真是個可愛而美好的秘密,我也由衷地和她壹起期待這個秘密能慢慢成真。
這些片段其實都是幾年前的畫面了,然而卻令我印象深刻。集體活動中、區域遊戲時,老師都不可能與孩子閑談這些家常瑣事。而利用這些閑暇時光和孩子們好好聊聊,妳會看到很多平日裏看不到的畫面、聽到平日裏聽不到的話語、發現平日裏不容易被發現的“秘密”——有孩子們的憂慮、有孩子們的心願、有孩子們的喜好、有孩子們最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孩子們聊聊,聽聽他們的“小秘密”,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憂愁,會使我們越來越了解和理解孩子,使我們的心離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