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三國演義裏的人物誰最講義氣.最愛幫忙呢?

三國演義裏的人物誰最講義氣.最愛幫忙呢?

兩個說的都是關羽 由忠義之將演繹為神

關羽,字雲長,本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以忠義勇猛著稱,《三國誌》謂之“萬人之敵,為世虎臣”。但數百年之後,乃至當今,關羽不僅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廣泛地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及民間傳說中,還成為受人頂禮膜拜的神,甚至取得了與孔子之“文聖人”相媲美的“武聖人”之稱。當然這並非壹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各個時代的洗禮,逐漸升華而至的。

關羽死後被追謚為壯繆侯。根據現有文獻記載,唐代已有關廟。據考證董 《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壹文的寫作時間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全唐文》卷六八四),此廟之初建必在此之前。又,唐德宗建中三年(782),關羽與其他六十三位古今名將被定為武成廟的配享者,武成廟即用於祭祀姜太公(《新唐書·禮樂誌》)。有學者認為關羽崇拜源於祖先崇拜,或源於英雄崇拜;也有學者認為其源於“祀厲”,即對厲鬼的敬奉,並且是具有區域性的,主要在荊州地區。不過不論其最初起源是什麽,在這個時期,人們對關羽的印象多來自於對其神勇的崇拜或敬畏。

宋以後,人們逐漸將關註點轉移至關羽的忠義上,當然神勇自不必說,只是忠義似乎成了他更大的閃光點。這大概與唐安史之亂以後逐漸興起的“尊王攘夷”的思潮有關,而這壹思潮的核心又在於“尊王”。於是“忠義”成了推崇的關鍵點,關羽也因此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封關羽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加封“義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改封“壯繆義勇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改封“英濟王”,明以後晉爵為帝,清乾隆年間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關羽在統治者以及民眾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高,尤其明清以後,其影響所涉及的範圍也日漸增廣,如軍事、司法、商業、水旱災害、科舉選士、甚至秘密會社等。這不是僅僅靠統治者的推崇標榜就能達到的。其民間形象的深入人心,影響的廣泛傳播還倚靠了釋、道二教的積極拉攏,以及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對關羽的塑造與美化。就釋、道二教來說,佛教將關羽封為“伽藍”;道教則奉其為“崇寧真君”,並伴有關羽助張天師除解州鹽池水蛟之害的傳說。這使得關羽形象的神化在佛、道二教於中國的興盛與流傳中加速,並且深化。就文學作品而言,《三國演義》可稱為關羽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基本統壹與確立了關羽紅臉、綠袍、美髯、騎赤兔馬、持青龍偃月刀的形象,並對《三國誌》中關羽簡略的生平進行了美化式的擴充。如將關羽的“亡命奔涿郡”,塑造為“因本處勢豪以勢淩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又如《三國誌》記:“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在《三國演義》中則是著名的“桃園結義”。至此,關羽在演義中的出場儼然壹副俠風義骨,符合漢以來所謂重然諾、輕生死、扶危救困的俠的形象,更易為民眾所接受與崇敬。當然,文學作品對關羽形象的塑造與關羽崇拜是相輔相成的,壹方面,文學作品促進了關羽形象的深入人心,加大了關羽崇拜的廣度與深度;另壹方面,關羽崇拜的興盛也使得其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日漸完整以及完美化。

綜上所述,關羽崇拜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忠義仁勇”是其核心精神。從統治者到釋、道二教,到民間的文學作品及口頭傳說等等,都對關羽形象的神化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並且其影響也逐漸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如今,華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關羽崇拜也隨之流傳愈廣,甚至成為某些領域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