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語言也是如此。它不僅是表達的工具,也塑造了妳看待世界的方式。
網絡時代,有很多針對煽動的觀點文章。如果長期習慣了,適應了這種缺乏嚴謹論證的語境,也可能會傾向於情緒化地做出主觀評價,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有利於抵禦這種“簡單粗暴”的觀點文章的侵蝕。
批判性思維當然是好的,但是在學習L老師的智營第三課之前,我只是從字面上簡單的理解——批判性思維就是先質疑壹切。
這種“粗魯”的理解可能是營銷號的文章“暫時有效”,但如果和同事討論或者和朋友交流,總是以“批判”的口吻質疑別人,反而容易成為“對話終結者”。
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和只會“挑毛病”的人相處。“批評”錯了,就變成了“扯皮”——對討論結果沒有任何幫助,只有無意義的爭論。
這也是我早期對批判性思維最大的誤解——為了“批判”而批判,炫耀自己獨特而獨立的思維。
通過學習L老師的《元認知:批判性思維》這門課程,我也開始認識到,批判只是壹種手段,最終目的是達到雙方的“* * *知識”——全面拓寬自己的思維,在更高維度上有新的視角。
所以今天的課程學習體驗也是從三個角度來討論,如何使用兩個認知篩選工具來實現:
1.如何獨立思考,客觀審視網上的各種信息?
發揮批判性思維最基本的作用,避免成為被輿論困住和操縱的工具。
2.有效提高妳論點的嚴謹性。
避免被同化成壹個情緒主導型的思考者,學會從不同角度吸收信息。
3.讓溝通和討論更加有效,提升職場職業素養。?
不要讓無效的爭吵成為工作的主題,積極讓雙方達成解決問題的諒解。
1.圖紙上的過程。對於可編輯的源文件,請單擊此處(請在計算機上打開它)。
2.文末有完整的思維圖,手機可能有壓縮。建議打開計算機。
這個認知屏很簡單,就是通過什麽、為什麽、誰、哪裏、什麽時候、怎樣這五個維度,把信息壹壹拆解分析。操作簡單,適用於以下場景的快速應用:
1.在閱讀壹篇文章時,它所呈現的內容需要進壹步考證。
2.在討論工作時,對方展示的信息是否足以支持下壹步的決策是正確的。
事實和觀點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客觀的,後者是主觀的。但不要因為看到了“客觀”,就認為事實就壹定比觀點好。
兩者同等重要。呈現事實不壹定有意義,尤其是在數據分析中。如果只是羅列壹堆數據而不進行分析,推斷觀點,數據是起不到作用的。
區分兩者的意義不在於找出孰優孰劣,而在於幫助我們判斷接下來如何解讀這些信息。
對於客觀事實,可信度可能更高,可以省去考證的工作(只有可能,因為事實的呈現形式也會影響可信度,具體在“如何”分析)。
如果是意見,就要停下來仔細思考。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是否合理(即“為什麽”)?如果妳對壹個觀點沒有任何懷疑,直接接受,很容易讓妳的“大腦”越來越懶。
區分事實和意見,然後妳就可以對意見提出“為什麽”,也就是為什麽會有這個意見。演示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本課程重點介紹三種:
1.可以舉個例子作為證明嗎?
世界上總有不同對立面的案例(案例或事例)。
當妳看到壹篇文章,僅僅通過幾個例子就得出結論的時候,就要警惕這篇文章的質量了。
妳在會議室闡述觀點的時候,只用壹個例子作為支撐,可能很快就會被其他例子反駁,然後妳用另壹個例子反駁,最後妳自己說自己的話。
但是,壹個例子並不意味著不能用在討論中。以A和B的討論為例,可以明確壹個例子在觀點中的支撐作用:
首先,例子只能用來說明,不能用來論證。
當觀點被證實為真時,可以用壹個例子來說明。例題的作用是把抽象的觀點變得更加具體,方便大家理解。A在提出“幸存者理論”的時候,舉了壹個他工作的例子,就是這個時候的壹個例證。
當觀點不明確為真時,不能用例子來論證,因為例子不能作為論據。當A用壹個例子作為論據,B反駁時,應該直接針對其論據和論證過程進行討論。如果著眼於個別案例,就會出現上述情況,反例到天亮也不會結束。
而且往往在工作中,沒有結論的討論是最討厭的。
其次,個案只能用於類比,不能用於整體。
類比還有壹個前提,就是兩者成立的條件是壹樣的。這很關鍵,可以幫妳判斷很多“詭辯”。
例如,領導A要求員工B接手壹項困難的工作,但這不在他的職責範圍內。領導A打了個比方,說如果大老板分配給他壹個很難的工作,他必須接受,同樣,員工B也必須接受。
乍壹看似乎有道理,但實際上大老板分配的工作和領導A分配的工作難度壹樣嗎?這個需要探索。
同時,最常見的用個體推整體的例子就是“地域黑”。因為個體解釋整體的特征往往不成立,是因為整體中還有很多不同的個體特征。就像很多純雞湯文章會用壹個故事來說明道理,卻忽略了這個道理的前提和適用範圍是極其有限的。
我們可以有態度,但不要和判斷混在壹起。
比如我之前看舒淇主演的《聶隱娘》,因為喜歡科幻電影,不喜歡文藝片,所以沒太多感覺,但這並不代表《聶隱娘》是糟糕的藝術電影。
我不喜歡看文藝片——這是我的態度,壹種純粹主觀的對事物的感覺;但不代表文藝片不好——這是我的判斷,我綜合各種因素對事物進行綜合評價。
但往往我們總是把評價和判斷混在壹起——我們不喜歡的壹定是不好的。
這種混合會導致很多討論最終變成無意義的爭吵或扯皮,很難得出結論。因為態度是不可能也沒必要討論的。偏好真的是“個人”和“主觀”的,沒必要強迫自己隨時妥協和改變。
但是判斷有壹套相對客觀的普遍標準來確定其價值。這個普遍標準是基於很多人的知識積累,甚至形成了壹套科學規範。
這壹點搞清楚了,工作會議的討論就有了新的出路。比如壹個活動要不要做,不應該只靠自己的喜好和以往的經驗來決定,而是* * *在現有的資源和產品階段決定這個活動價值的同壹標準,然後討論要不要做,怎麽做,這樣這個會議上的討論才能有質量。
3.避免混淆相關性和因果關系。
因為兩件事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先後順序的,大腦很容易“誤會”它們是因果關系。其實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有真正的原因被隱藏起來沒被發現。
這在很多工作決策中經常發現。比如這個月,部門業績不好,恰好業務同事出差少了。領導以為是因為不夠勤快,然後制定了各種出差考核指標。但是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嗎?還是因為營銷不力降低了願意預約上門演示的幾率?
如上所述,即使是壹個事實,也不能被絕對判斷為“真實”。因為很多事實會被包裝:
1.只呈現了片面的信息,誤導了人們的看法。所以,當壹篇文章只呈現片面的信息時,我們可以試著找出是否有負面的觀點,綜合考慮。
2.把妳的想法變成事實。漢語博大精深,很多同義詞在調動不同情緒上有很大差異。所以對壹些偽裝成事實的觀點要謹慎。
這三個維度比較簡單,可以理解為信息來源:時效性、來源、呈現者。
以上5W1H模型在判斷壹篇文章和工作討論時可以快速應用。下面的圖爾敏模型將更深入地探討論證的邏輯。我個人認為可以適用於:
1.讓自己在思考和表達觀點時更加嚴謹。推導出更具可操作性的結論,而不是充斥著錯誤或者模糊的道理。
2.積極探索對方隱藏的邏輯,進壹步引導討論的節奏,最終達到* * *識。
首先,當我們說...是因為...,我們省略壹個非常復雜的推導過程。
因為它是前提,它是結論。那麽我們在做決定,思考問題的時候,就不要簡單的被腦子裏的壹句“因為這個”所支配,而是可以如下圖列出骨架,支持,反駁,限制。
例如:
在最近的壹次工作討論中,A說因為內容營銷是To B領域最流行的營銷方式,所以最近部門的銷售線索很少,建議部門增加對這項工作的預算。
那麽如何讓A的結論更有說服力呢?
首先,骨架是核心假設,因為…所以…可以成立。也就是說,A的觀點是建立在“流行的營銷方式壹定會適用於我們的產品”的假設上的。
其次,反駁就是把骨架可能存在的問題壹壹反駁。流行的營銷方式是否需要產品特色,大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做好?
再次,針對反駁和支持,進壹步論證了骨架的合理性。它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大多數企業都卓有成效;我們的壹款產品是TO B領域的典型應用...
最後綜合所有,得出有限的範圍,因為很多假設和理論都有適用範圍。比如發揮內容營銷的作用,產品必須滿足什麽特性,推廣預算需要達到多少。
綜合以上內容,在這個例子中,A最終的結論應該是通過測試xx產品,投入xxx預算,與xxx能力的人合作,嘗試最新的內容營銷。
第二,主動找出對方隱含的假設,引導其達到* * *知識。
找出對方隱含的假設,並不是攻擊對方論點的錯誤,而是引導雙方在更透明的討論環境中快速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互相猜測。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A在會上只是簡單的建議內容營銷流行,那就應該去做。那麽就要主動去挖掘A的推論的骨架(假設)“流行的營銷方式壹定會適用於我們的產品”。
找到之後,如果以“否定”為目標,很容易以諷刺的口吻指責對方考慮不周。
更有效地解決部門晉升問題,僅靠否定和嘲諷別人的想法是無法實現的。應該轉化為“找出* * *知識”的視角,進壹步引導A分享他的觀點——“我不確定流行的營銷策略是不是適合公司的產品。妳能詳細說說這種營銷策略需要做些什麽才能更好地滿足現階段產品的資源約束嗎?”
接下來的討論可能還會繼續,或者A沒想清楚,但至少大家都達成了壹定的認識——“可以”或者“不行”。
批判性思維的具體操作方式有很多,本文只是課程知識的簡要回顧,很難全部展開;並不是總結這個經驗就能馬上掌握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訓練。
但我最直接的收獲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第壹,在沒有掌握所有資料進行嚴謹論證的時候,不要輕易做出絕對的斷言。也許壹個批判性思維的大師會把我撕成碎片,哈哈。少壹些無意義的評論,也能讓現在的互聯網社會少壹些暴力。
第二,討論的目的應該是達成壹個“* * *知識”,尋找更全面的新觀點,而不是壹味堅持自己的想法去說服對方。這樣既能讓同事之間的關系更融洽,也很難在壹次會議中對事不對人,真的很傷感情。更重要的是,妳可以提高自己思考的深度,獲得新的思路,從多個角度真正解決問題。畢竟解決問題是目的,不是說服別人。
思維導圖的內容是學習L先生“智營”的課程,從工作生活中做筆記。
復刻課程並不是全部都齊全,有興趣了解全部內容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上課~
建議打開電腦,手機可能壓縮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