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許多施耐庵對《水滸傳》的改編。本來是以《水滸傳》結局為中心寫的,但施耐庵更關註英雄的個人命運。幾個重要人物都有個人傳記,作者以“傳記”的形式把他們連在壹起。但是施耐庵並沒有完全忘記歷史事件。在“水滸英雄榜第壹”事件之前,有壹個“朱村三擊”的歷史事件。“水滸英雄榜第壹”事件後,寫的是詔安等事件,沒有相對獨立的個人傳記。
再看水滸裏的人物,我覺得宋江被提升為老大是不對的。主要原因如下:
1.他自己不懂武術。妳以為那時候有哪個英雄是不懂武功的?但是宋江呢?只是壹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2.他沒有勇氣,也沒有計劃。和平時期,大部分計劃都是軍事家吳用做的,自己做的不多。
他做了壹件很不對的事,就是woo。被求愛後,和哥哥分開,他很難過。被朝廷準予死刑後,他還帶著幾個人壹起去死。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有很多不同之處,從史料中可以看出。
《三國演義》主要引自陳壽、裴松之的《三國誌筆記》。《水滸傳》中描寫的宋江起義,在記載宋朝歷史的書籍中都有記載,但都很簡略。可以解釋為作者把很多關於水滸的小故事拼湊在壹起,就成了水滸傳。
假期裏,我又打開了水滸傳。水滸的語言對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故事裏的語言總是千篇壹律,不是罵人就是打人。但裏面10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了我,讓我忍不住第三次讀水滸傳。
我讀過兩期《水滸傳》。第壹次看金聖嘆七十版。故事說的是梁山好漢壹百零八將完蛋。這樣的結局還不夠讓我滿意。於是我打開了完整版的水滸傳。當我看到108個角色是如何悲慘地死去、逃脫、隱居的時候,我不禁為他們的悲慘遭遇感到悲哀。壹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被壹個人的錯誤決策和反派毀了。
《水滸傳》中四個人物的性格非常典型。
壹個是的魯。初中課文裏,老師給魯的性格下的定義是粗中有細。我完全同意。魯誠實、忠誠、熱情、有正義感。為了金氏父女,他三拳殺了關西鎮。為了報答林沖,還不遠千裏來護送他。所有這些都顯示了他的粗糙性格,而對惡霸周統的聰明捕捉則顯示了他深思熟慮的壹面。各種性格組合讓他成為書中最完美的角色。
第二個是李悝jy。與魯相比,jy明顯具有書中人物的共性,即粗鄙。而且完全厚,完全厚。但正是這種特質,讓他充滿了叛逆精神,敢打敢拼,不顧壹切。這讓我覺得李悝jy很可愛。還有李悝jy的慈母和忠誠精神,讓我佩服。
第三個是林沖。林沖的個性與李悝jy明顯不同。林沖有明顯的退讓。高衙內幾次試圖霸占他的妻子,但他只是容忍了。不是經過“風雪山寺”壹戰,被逼上梁山,林沖才會安心服役。所以林沖成了最悲劇的人物。
最後是書中主要人物的首領宋江。梁山泊起義的潮起潮落幾乎都取決於宋江的決定。基於對他人的忠誠,宋江讓江湖上的人都很佩服他,選他為首領,這為他的決定被接受奠定了基礎。然而,他壹心想為朝廷效力。我不知道朝廷對梁山好漢的仇恨導致了梁山起義的悲慘結局。他革命與妥協的雙重性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使宋江成為繼朝廷叛徒之後最令人討厭的人。
剩下的人物,可以從以上四個人物來概括。
水滸傳還有壹個非常大的缺點讓現代社會的人非常不滿,就是歧視女性,全書以“紅顏禍水”的態度對待女性。要麽是潑婦,要麽是淫婦,要麽是“女刃”,要麽是“女夜叉”。但是,作為壹部歷史文學作品,它也有其時代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
“長江滾滾東流,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個詞,人們會想到四大古典小說之壹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全稱是《通俗三國演義》,是由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撰的。從題目可以看出,這部小說取材於《三國誌》,但沒有正史那麽莊重,而是壹部古代白話小說。與三國誌相比,《三國演義》變得更加藝術化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評論壹下這部66萬字的巨著。
壹.真相與虛構
言情和正史最大的區別就是言情不全是真的,是小說。大家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確實如此。但是虛構,用藝術的方法來虛構,而不僅僅是說歷史事實可以用來虛構。比如關公用溫酒殺死華雄,史書上沒有記載。再比如關於和魯肅單獨去開會。史書上說魯肅獨自去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數不勝數。看完之後,稍微分析壹下,這些虛構的情節大多是為小說中描述的人物做鋪墊。因為,如果只是像正史說的那樣塑造真實人物,有些人物是與作者的政治思想觀點相悖的。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也註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和連貫性,而不是生硬地虛構,這也是為什麽看完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壹部分主觀願望。
第二,神化和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非真實人物,而是正史中經過加工的人物,其中有神化的人物,也有妖魔化的人物。
神化人物的典型代表是諸葛亮和關羽。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預言”,關羽被神化的地方是“忠”和“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壹下作者為什麽重點神化這兩個人。
朱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他認為是三國中的正統。從陳壽開始,朱以前的大部分觀點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以來,君王、大臣和百姓都開始接受朱的觀點,因為它既符合儒家思想又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羅貫中也同意朱的意見。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家”的。其中,作者寫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關羽是“忠”和“義”的化身。這就是為什麽道光統治者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給關羽30多字的謚號。
至於醜化,基本就是神化了。比如歷史上的英雄周瑜英年早逝,但《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壹個嫉妒心很強的人。大部分的醜化都是由神化來襯托的。
第三,人和線索
《三國演義》的壹大成功之處就在於成功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如諸葛亮、關羽、張飛、劉備、趙雲、曹操、周瑜、米芾等。作者用細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鮮明特點。比如寫張飛的時候,在第七十章,作者對張飛小心眼的戰例做了詳細的描寫和描述,同時增加了諸葛亮和劉備的對話,顯示了諸葛亮高超的智謀。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妥善處理眾多的人物以及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是因為作者不僅用實、虛、詳、略、插、倒敘等手法寫作,而且還運用了沿線索敘事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是蜀漢政權建立和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線索。比如赤壁之戰期間,作者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開始敘述。這三條線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不會只在壹章中描述壹兩條線索。如果交織在壹起,讀者會覺得很連貫,而不是只看壹條線索。
第四,封建主義和王權
《三國演義》所表達的政治理念之壹,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仁政。《三國演義》中很大壹部分虛構的故事都是為了表達這種思想。就這樣,作者在作品中大膽地塑造了壹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第壹個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和“智”的化身,尤其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更是誇張。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壹個對問題敏感,有膽識,足智多謀的人。但是,他有這些優點,是因為他重視實踐。比如曹操攻占荊州,率軍南下,諸葛亮向孫權分析形勢,預言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前比較了敵我雙方的優劣。再比如諸葛亮之所以敢出“空城計”,是因為他分析了敵我雙方將領的情況,知道司馬懿知道他“壹生謹小慎微,絕不會冒險”,於是利用司馬懿長期以來對自己的了解,采取了非常“危險”的方案來解決危機。但是,在更多的章節裏,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比如諸葛亮的《夜觀天象》《擼起袖子》幾次。而在《七星壇祭風》中,更是荒誕的描述。類似的問題在《巧排八陣》、《半石祭瀘水》、《吳幹興》、《定軍山顯聖人》中也有。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中與趙雲、黃忠齊名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英勇忠義的英雄。《三國演義》這樣美化關羽,完全是在鼓吹“忠”“義”的封建思想。《三國演義》之後,關羽成了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明清統治者曾數次稱他為“大皇帝”,到處為他修建廟宇。這就清楚地說明了關羽所提倡的“忠”“義”的描述是多麽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三國演義》是明朝大文豪羅貫中根據當時流行的劇本收集的。主要介紹了東漢末年爭奪天下的野心。故事由魏、蜀、吳交織而成,是故事的主體。因此,作者贊揚了蜀漢的主要人物,包括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以及鐘偉的主要作用。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之壹,也是張輝的小說之壹。因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並得到了大量的評論。其中,有許多故事讓許多人拍手稱快,包括:參觀草堂、向草船借箭、把仲達從死神手中嚇走等..,其中我最感興趣。
1.“過五關斬六將”;二、“蘆葦的救星”。這兩個故事啟發了我。①它讓我感受到了關公的忠誠。就算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我也要把兩個嫂子安全送到大哥身邊,把自己的生死拋在腦後,把兩個嫂子的安危放在第壹位;
(2)讓我覺得人不能只註重外表覺得不好就拋棄,就像魯壹樣。即使能抵擋住主公,劉備也不在乎。可能是馬璐被劉備的好意感動了。所以在主人最危急的時刻,救了主人壹命。
看了《三國演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和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關羽的正直、張飛的直率、諸葛亮的忠誠、曹操的背信棄義都描寫得惟妙惟肖。,使讀者與故事情節融為壹體,隨著故事的高潮起伏。因為《三國演義》屬於張輝的小說,故事是連續的,讓人有想壹直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枯燥,故事安排得當,扣人心弦,讓人深感身臨其境,仿佛置身於東漢末年的亂世。《三國演義》在當時不僅具有象征功能,而且進行了制度創新,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壹。所以《三國演義》真的是壹本值得再讀的好書。每讀壹遍都會有更多的感觸。
-
關於駱駝祥子的思考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看完《駱駝祥子》,說實話,沒什麽感覺,只是覺得悲劇時不時就在眼前掠過。文章主要延續了這樣壹件事:
英雄農夫祥子壹心想成為富翁,對這個廣闊的世界充滿了無數的信心。他看了壹眼車夫,想要壹輛自己的新車。憑著自己的努力,他終於在三年後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成為了壹名自力更生的司機。但當時中國軍閥統治黑暗,祥子被逃兵拖走不到半年。當然,人力車消失了。回來的時候,祥子只帶回了三頭駱駝,以為又是好運。祥子不死心。他白手起家,更加努力地拉著車,試圖再買壹輛新車。但是現在農民有什麽權利呢?祥子所有的錢都被偵探勒索洗劫壹空,買車當然也化為烏有。做了惡的祥子並沒有放棄他的拉車事業。他娶了壹個叫虎妞的女人,所以他又拉車。生活總是壹種折磨。祥子拉了車沒多久,不幸的事又發生了。妻子虎妞難產而死,留給祥子的是錢和錢。經過三次折磨,誰都不能對這個世界抱有任何希望,祥子從此走上了不歸路。他不像以前那樣喜歡拉車了。他討厭拉車和勞動。他開始玩命,吃喝嫖賭,販賣人口,徹底變成了城市裏的垃圾和行屍走肉。
這個故事反映了當時北平勞動人民的生活、命運和經歷。祥子本來就是壹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北平。壹連串的挫折讓他恨透了全世界!
看完這本小說,我感觸太多,但我在裏面很難過。這樣的事件正好應了那句老話:“什麽樣的世界容納什麽樣的人才”。國家還是軍閥,軍閥的目的是私人的。妳有錢有勢,天塌下來也不怕。妳很窮,什麽都由不得妳。祥子就是個好例子!
老舍是北京人,所以文章裏有很多方言,比如。“滿天飛”就是四處流浪,無處落腳。妳說“不管是誰”是什麽意思?這就是所謂的地方色彩!當然,這些我都不懂。
本文寫於1935到1936,恰好是白色恐怖時期。於是,老舍筆下的祥子不可避免地帶有壹些現實生活的感覺,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麽黑暗。
劄記——《花在晨》(魯迅)
《朝花夕拾》是魯迅受政府壓迫,受“士”排擠,受戰爭摧殘後寫下的回憶。對於作者來說,在這樣的混亂中找到壹點閑暇是不容易的。目前是那麽的離奇,他的心是那麽的雜。當壹個人只有回憶的時候,他的人生最後很可能是無趣的,但有時候他沒有回憶。
對過去的回憶只是對現實生活的壹點安慰,每壹個美好的回憶都有壹個悲慘的結局:香草園和繡像的副本被賣掉了,老母親匆匆離開了人世。本該激發人們愛心的《二十四孝》背後,卻藏著壹顆謀人性命、教人識破的醜惡邪惡之心。我去了國外留學,遇到了壹個我崇拜的老師,但是我離開了,因為我覺得治愈人的精神比治愈身體的疾病更重要。範愛農,壹個在學校工作和教書的老朋友,真的很勤奮,卻無法擺脫貧窮和落水的命運。
在這壹系列苦樂參半的事件的敘述中,作者也考察了自己的壹些思想根源,比如討厭貓,而壹只隱藏的小老鼠的失蹤,帶給作者的遐想,不過是壹個象征性的想法:當我失去了愛情,內心空虛的時候,我會用復仇的惡念來填滿它!這就是作者討厭貓的動機:它在竊取人們的愛。從魯迅的人生經歷來看,恨惡惡只是對缺乏愛、失去愛、為愛後悔的自然反應。
在這個細節下,作者給自己開了壹個悲傷的玩笑:他對貓的仇恨是沒有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藏起來的老鼠不是被貓吃的,而是被他大媽媽踩死的。所以妳要恨妳的大媽媽嗎?在接下來的壹段記憶裏,大媽媽真的很無聊,睡覺的時候占了整張床,滿腦子都是糟糕的規則和愚蠢的信念。就是這樣壹個長媽媽,把作者的憧憬變成了別人無法關註的現實。大媽媽,不識字,買了本不出名的《山海經》,送給“我”。正是因為這份沒有被舊道德熄滅的對大母親的愛,才讓作者記住了她,記住了她。
在《花開的記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大媽媽的故事說“如果有陌生的聲音叫妳的名字,妳千萬不要答應他,免得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假設他是壞人的邏輯。”
早晚和作者壹起回到童年,重溫那些人和事。經歷留學日本的過程,壹起緬懷逝去的老友。循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了二十世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人物生活場景和心理過程。看完每壹個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的結尾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而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