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古代歷史上關於禮儀的故事

古代歷史上關於禮儀的故事

壹)、鐵杵磨成針: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

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二)、團結的力量: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

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

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

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壹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壹線了。

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

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壹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

可是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麽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麽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壹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於有了主意。

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妳們每個人都放壹支箭在地上。

”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

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妳隨便拾壹支箭折斷它。

”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壹支箭,稍壹用力,箭就斷了。

阿豺又說:“現在妳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壹起,再試著折斷。

”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妳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壹支箭,輕輕壹折就斷了,可是合在壹起的時候,就怎麽也折不斷。

妳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壹切,保障國家的安全。

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壹切困難。

(三)、聰明的報童:某壹個地區,有兩個報童在賣同壹份報紙,二人是競爭對手。

第壹個報童很勤奮,每天沿街叫賣,嗓門也響亮,可每天賣出的報紙並不是很多,而且還有減少的趨勢。

第二個報童肯用腦子,除去沿街叫賣外,他還每天堅持去壹些固定場合,壹去了後就給大家分發報紙,過壹會再來收錢。

地方越跑越熟,報紙賣出去的也就越來越多,當然也有些損耗,但很校漸漸地,第二個報童的報紙賣得更多,第壹個報童能賣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謀生路。

為什麽會如此?第二個報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壹,在壹個固定地區,對同壹份報紙,讀者客戶是有限的。

買了我的,就不會買他的,我先把報紙發出去,這些拿到報紙的人是肯定不會再去買別人的報紙。

等於我先占領了市場,我發的越多,他的市場就越校這對競爭對手的利潤和信心都構成打擊。

第二,報紙這東西不像別的消費品,有復雜的決策過程,隨機性購買多,壹般不會因質量問題而退貨。

而且錢數不多,大家也不會不給錢,今天沒零錢,明天也會壹塊給,文化人嘛,不會為難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報,退報不給錢,也沒什麽關系,壹則總會積壓些報紙,二則他已經看了報,肯定不會去買別人的報紙,還是自己的潛在客戶。

評語:小小的壹個賣報生意,就有這麽多的技巧,可見,生意經是本永遠學不完的書,任何時候,只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就會有獨特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