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中學語文教學現狀的思考

中學語文教學現狀的思考

 語文學科是壹門工具性學科。語文作為壹種基礎工具,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能否熟練掌握並運用,這是語文學科教學成敗的關鍵。

 語文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語文教學必須突出工具性的教學特點,這應該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接受。然而,從當前語文教學與語文研究領域反映出來的問題看,實在不能令人滿意。其中突出的壹個問題就是以課堂為中心,就課堂論教學,就課堂論質量。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有助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研究課堂教學原則上無可非議,問題在於如何改變當前這種單壹的課堂教學形式,如何讓課堂教學為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服務。語文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如果不在全面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上,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則始終是壹句空話。

  壹、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質決定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培養與提高中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為我國老壹代語文教育家倡導並身體力行,夏丐尊先生的孫女夏弘福的文章《我國現代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夏丐尊、朱自清》(見《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3期)就提到,這三位語文教育家反復強調“語言是壹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這些話歸結起來即是視語文為壹種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工具,工具應該掌握並熟練運用,掌握並熟悉語文這門工具,就可以達到人際社會間思想交流這壹目的。當然,這種交流可以表現為口頭的、書面的,還可表現為手勢語言。中學生學語文,目的在於通過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學習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因此,口語表達的學習與訓練,書面語言表達的學習與訓練,亦即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應視作中學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抓,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單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與範圍內,面對各種類型的學生,語文教師即使使出渾身解數,也難讓數十名學生個個張口,人人動筆。課堂這壹教學形式用得好,當然可以調動起部分或大部分學生積極思維,也可通過範文導讀,給學生某些借鑒,但單靠課堂這壹教學形式,滿足千千萬萬青少年口語表達、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需要,這無疑是天方夜譚。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緩慢,誤區之壹即把課堂語文擺在重要地位來推崇、實踐,其結果,以訛傳訛、誤人誤己。

 拙著《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見《中學語文》1994年7-8期,《教與學》1994年第9期)就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性質、任務作了探討,提出初中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並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課程教材研究所莊文中先生近日在《關於制訂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思考》(見《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3期)壹文中就高中語文的性質提出再深入認識的思考,其思考是基於“當前”,要制訂與初中教學大綱(即《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相銜接的面向21世紀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莊文中就高中語文性質的思考表述為兩點:“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由這兩點思考,莊文進壹步提出了高中學段語文的教學要求:

 1.具有較敏捷的語文交際能力和較高的語言素養;

 2.具有較強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3.具有壹定的文學鑒賞能力;

 4.具有初步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具有獨立自學語文的能力;

 6.具有與語文相關的文化常識。

 莊文中先生的《思考》壹文,就高中學段語文的性質、任務及教學要求作出了具體的思考,語言的交際功能是莊先生思考的核心。如果按莊先生思考的內容來要求教學,語文教學任務的完成,單靠課堂是萬萬辦不到的。即從篇章而論,壹年幾十篇,三年不過百余篇,中學六年也超不出三百篇,量不足,質又何以保證?教師課堂教得再好,學生胸中墨點過少,窺壹斑豈能見全豹?吸收與表達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大量的吸收(生活實踐與閱讀),表達能力的提高仍然是壹句空話。

 閱讀吸收僅僅是壹方面的考慮,語文水平的提高,除閱讀外,還涉及社會的實踐及自然景象的觀察諸多問題。社會實踐、自然景象的觀察、自然科技、人文知識的獲取、傳統文化的吸收與新時期文化的思索……這些,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如何能夠完成?

 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費的主要原因,其壹是把語文教學限制在狹小的課堂內、有限的課本內。呂老的認識何等深刻,何等切中要害!語文教學及其研究如不能走出“課堂語文”誤區,長此以往就會遠離社會發展的實際(特別是信息社會的信息交流),“千秋功罪”,何必留與“後人評說”!

  二、語文的工具功能決定生活積累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 重要途徑

 面對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現狀,如何改變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少慢差費面貌?走出狹窄的課堂教學天地,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在社會生活中觀察積累應該說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壹形式。通過課堂教學這壹形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獲取語文學習的必要知識和方法,完成某些範圍的語文訓練(含測試),特別是通過範文學習,讓學生領悟文章思想脈絡、精巧布局、精當用語、寫作特色,這些都是必要的。不少地方對當前課堂教學還進行過許多有效的改革實驗。然而,“騏驥壹躍,誌在千裏”,無千裏之誌則無千裏之馬,狹窄的'課堂天地終難開擴學生眼界。語文教改的關鍵在於如何把狹窄的課堂教學引入社會實踐與生活實踐中,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的宗旨正在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社會實踐與生活實踐中吸取生活素材與語文素材,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生活與語文的關系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正如人教社給國家教委初中語文教材送審報告提到的那樣,“學習語文,既要導流,又要開源,源在生活之中。”人教社語文壹室在介紹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壹冊時也提到,“語文與生活(廣義)的關系有兩方面:壹是反映,語文是用來反映摹寫生活的;壹是服務,語文是服務於生活的。反映與服務緊密相聯,從此達到人們互相交際的目的。”

 語文既是壹門基礎工具課,語文的功能在於解決人們交際中的語言運用與變化問題,那麽在生活實際中,人們必須具有壹定的語文基礎才能達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因此,生活實踐(閱讀是間接的生活實踐)中積累語言素材是語文學習或者說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語言的途徑除書本外,生活中積累應該是至為重要的。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現了生活與語文密切聯系這壹特色。新教材以生活為編排線索,從吸收(反映)與表達(服務)兩方面較好地解決了語文與生活兩者的關系。“語文是用來反映摹寫生活的”,因此廣泛閱讀生活氣息濃郁的課文,深入生活廣泛積累語言素材有助於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提高;“語文是服務於生活的”,語文的學習完全在於適應各種場合的思想交流,這就有助於學生增強語文表達忠於生活、表現生產的意識,從認識與運用兩方面全面提高語文水平。

 要解決好“反映生活”與“服務生活”的問題,不深入生活實踐,不註意從生活中積累是不行的,擴大篇章閱讀量與篇章閱讀範圍是十分必要的。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在必讀課本外又編排了各冊的課外自讀課本。從閱讀量看,初中三年擴大了壹倍多(課內課外閱讀篇章已達二百);人教社這壹做法是力圖幫助學生擴大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積累,這是十分有益的壹個措施。但單靠教材加大篇幅進行生活素材與語文素材的積累,從而根本解決語文“服務於生活”這壹問題顯然不行。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從觀念上講,就是樹立“生活是語文之源”的大語文觀;從做法上講,就是把教材作為語文學習的壹個部分,把有限的教材擴大到無限的生活內涵中,變課堂的有限為生活的無限。擴大語文課外活動內容是壹個重要方面,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單元活動課設計是落實語文活動的有效措施,可惜至今未能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加上時間和條件的限制,這些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極為有效的活動,往往不能落實。除語文課外活動的廣泛開展外,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有組織地開展各種遊覽觀光活動,通過調查與活動開展,加深學生“反映生活”“服務生活”的認識,同時及時進行積累與訓練,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結起來,這些都應極力倡導並力圖付諸行動。唐代“驢背詩人”李賀騎驢漫遊,積累生活素材與語文素材,進行詩歌創作的故事,現代文學大師柳青深入渭河平原積累生活素材與語言素材創作《創業史》的故事,無不說明生活對積累於文學創作的重要意義。作家尚且如此重視生活的積累,我們的語文教學,又怎能忽視生活對於語文的重要意義呢?

 語文學科是壹門基礎工具學科,掌握並熟悉運用,需要探尋多種途徑與有效方法。幾十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說明,課堂語文在培養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方面有壹定局限性,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在於開擴教學視野,在探尋“語文之源”的同時,探尋語文“返樸歸真”的途徑與方法。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不能不令我們這些語文工作者關心並深思:語文教學出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