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從事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和光譜電化學研究。獲得了各種純過渡金屬體系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光譜,證實了VIII B族過渡金屬具有微弱的SERS效應,並應用於燃料電池的電催化研究和不銹鋼的腐蝕防護。利用不受光譜儀探測器分辨率限制的時間分辨拉曼光譜技術,建立了壹種新的勢均拉曼光譜方法。在微芯片上電化學構建電極納米間距的技術也被開發。設計並合成了特殊形狀的納米粒子,並對其包括等離子體振動吸收在內的特性進行了表征。
陳毅是壹名物理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1933出生於福建福州。1955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
長期從事催化劑、介觀化學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嵌入模型,定量描述了氧化物在其載體上的分散行為,解決了多晶表面空位和陰離子引起的屏蔽效應的計算。闡明了溶液反應合成非晶態Ni-B顆粒的機理,發現了制備Ni-P合金顆粒的自催化本質,改進了溶液沸點附近回流加熱的制備方法,提出了固相化學反應法,有效避免水解,獲得高準金屬含量的Fe-B非晶態合金。近年來,在納米復合氧化物的制備、晶格氧活性與粒徑的相關性和催化選擇性、低維納米金屬氮化物的制備及其場發射性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專著有《穆斯堡爾譜學基礎與應用》等。
姚建年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3出生於福建晉江。1982福建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1990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碩士,1993本校博士。他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主要從事有機納米體系和復合膜的光致變色研究。實現了有機納米體系中光化學和光物理性質的調控,將納米材料特異性的研究拓展到有機小分子領域。制備了納米球、納米塊、納米線、納米管等有機光功能納米結構,並對其形貌進行了調控和保護。發現隨著粒子尺寸的增大,分子間電荷轉移激子的限制效應逐漸向低能端移動。通過控制粒徑,可以控制吡唑啉衍生物DAP納米結構材料的發射波長。利用超分子化學概念和分子組裝技術構建了納米級光致變色超薄膜。通過與貴金屬復合,過渡金屬氧化物薄膜的光致變色效率提高了5倍。提出了半導體與貴金屬肖特基結的放大原理。還制備了厚度小於2nm的單層光致變色超薄膜。
吳碩賢是建築技術科學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教授。1947五月出生於福建泉州。1970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建築專業畢業;1981年,1984先後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技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物理分會副理事長,建築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建築和環境聲學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噪聲預測、模擬和噪聲防治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闡述了聲學虛邊界原理,導出了混響場中交通噪聲的簡明公式,解決了二十多年來國際上未解決的難題。完成首例建築輔助設計軟件與聲學軟件聯動分析室內音質的案例。提出新的評價廳堂響度的指標和計算公式,用模糊集理論評價廳堂音質,指導提出新的擴散聲場模擬計算模型和改進的與合作者界面聲能擴散系數的測量方法和計算公式;研究了建成環境、人的行為模式和使用後評價的評價方法體系,初步建立了建成環境主觀評價的理論體系。負責演出、體育等55棟建築的音質設計。
詹龍文,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5出生於福建廈門。1982畢業於蘭州大學近代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
主要從事低能、中能、相對論重離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科學工程開發,系統研究了重離子核物理和新核素合成,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放射性束物理研究中發現了11個新核素,首次測量了30多個核素的質量。美國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PHENIX實驗探測器高性能飛行時間探測器樣機研制成功。研制了具有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蘭州放射性束流線,並在此流線上鑒定了壹批富質子暈核,初步鑒定了理論預言的質子滴線外的核素25P,推動了我國放射性束物理實驗研究的發展。他領導了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的研制,並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