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百問》中言:?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由此可見,清明正是萬物?吐故納新?的好時節,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從古時候起,人們就會在清明時節祭祀這源自於中國人禮敬先祖,慎終追遠的傳統禮俗觀念,然後逐漸形成了春祭的固定習俗。那麽,清明節從何而來?
這就要提到與清明相近的壹個節日,叫做寒食節。相傳在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想要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的孩子奚齊為太子,因此引發了壹場內亂。之後申生被害死,其他公子只得出逃,其中就有壹個叫做重耳的公子,而重耳有壹位壹直追隨自己的忠臣介之推。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壹直過著逃亡生活的重耳常常食不裹腹、衣不蔽體。後來有壹次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介之推就到山溝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壹塊再和采來的野菜壹起煮成了湯給重耳吃。剛得知自己吃的肉是介之推的肉後,重耳十分感動,許下承諾,有朝壹日做了君王,壹定會好好報答他。
後來重耳果真做了君王,卻?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雖然介之推認為這是臣子應該做的,但是重耳賞賜跟隨自己流亡的人的時候,也沒有考慮介之推。但是有壹些並沒有跟隨重耳逃亡的人卻故意編造壹些謊話來領賞,壹氣之下介之推便和母親隱居到深山裏了。後來介之推寫下壹首詩:"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壹蛇羞之,死於中野。"重耳知道後羞愧難當,覺得自己忘恩負義,於是帶許多人去請介之推出山,但是介之推並不肯接受,結果重耳聽信小人的讒言,選擇在山的三面放火,試圖逼介之推出現。
介之推是壹個堅毅的人,從他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就能看出。這壹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但是重耳並沒有見到介之推的蹤跡,待到火滅後上山尋找,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已經在壹棵柳樹下被燒死了。介之推還用自己的身體堵住了柳樹上的壹個洞,洞裏有他用撕下的衣服寫下的血書,上面寫到如果君主真的把自己放在心上的話,就希望重耳能常常自省,做壹個明君。至此,重耳悲痛萬分後悔不已。
之後人們為了紀念介之推,就在之後每年的這個月不生明火吃冷食,後來這段時間由壹個月漸漸的縮減到清明的前的壹天,就變成了寒食節。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相差僅壹天,並且習俗都相差無幾,又正值萬物復蘇,?吐故納新?的大好時節,於是現在便把清明和寒食節並為壹個節日,把兩者習俗也並為壹體。這就是我們現在清明節的來源。
而在清明節當天,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插柳枝,在野外燒紙錢、祭祀來紀念死去的親人。時節正是鷹飛草長,春風和煦的時候,人們也會直接或者在掃墓結束後,選擇相約出去踏青、賞花、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拔河等,在山間遊樂壹番,用春日生機勃勃的景象,壹書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些活動對於國人來說都有美好的寓意,就比如放風箏這壹活動,《清嘉錄》中記載:?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古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便把自己知曉的疾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飛到壹定高度,便把線剪短,讓疾病?隨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