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龍經濟發展特點
韓國、臺灣、新加坡、中國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壹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臺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臺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韓國、臺灣、新加坡、中國香港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臺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采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臺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註意發揚了註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關於“亞洲四小龍”的譯法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裏的翻譯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s”,意即“新興工業國家”,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壹般都譯為NIEs,很少用直譯。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 Asian Tigers(東亞老虎)”、“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虎)”、“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亞洲四小龍)”指代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此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文使用地區,亞洲四小虎另有所指,指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個國家,其經濟在1990年代都像19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壹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
“四小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世界排名 國家或地區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5 中國香港 38,127
17 新加坡 32,867
23 臺灣 30,084
30 韓國 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