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壹五規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討論稿)》是在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胡錦濤同誌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多次討論《建議》草案,聽取有關部門的專題匯報,對《建議》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重大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建議》稿還廣泛征求了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黨內老同誌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見,聽取了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的形成過程是壹個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本次全會審議通過《建議》後,國務院將在此基礎上制定“十壹五”規劃綱要(草案),並於明年春季提交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後公布實施。現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就這個建議發表以下意見。
壹、“十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形勢
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是制定“十壹五”規劃的基礎和前提。《建議》指出,“十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來,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判斷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新世紀的頭五年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是不平凡的,是承前啟後、與時俱進的五年。中國擺脫了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沖擊,成功克服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遏制了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預測,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5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長8.8%。財政收入將達到3萬億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億元增長1.3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折,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高技術產業得到較大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在壹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進壹步擴大。對外貿易上了壹個大臺階。預計2005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6543.8+0.3億美元,比2000年的4743億美元增長654.3+0.9倍以上。預計5年累計利用外資2700億美元。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進壹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五年來,中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思想,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指導作用。
提案全面分析了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今後壹個時期,國際環境總體上對我們有利。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時代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有利於我們集中精力加快自身發展,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國內的有利條件也很多。13億多人口的國內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勞動力資源豐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和科技教育基礎明顯改善,社會政治環境穩定,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充分利用國內外的有利條件,我們可以在未來五年大有作為。
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也面臨著許多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國際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際市場油價居高不下,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加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城鄉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和粗放的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和就業壓力加大;收入分配矛盾突出,許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還很多。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樹立憂患意識,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做好克服各種困難、應對風險的充分準備。
總之,我們必須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繼續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戰和任務,使我國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朝著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逐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而光榮的使命。
二。“十壹五”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壹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壹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的。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實施“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建議最顯著的特點是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我國經濟建設長期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制定和實施“十壹五”規劃,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為此,《建議》提出,“十壹五”期間必須堅持“六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體現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需要全面辯證地理解和深刻領會。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必須始終把握的重大原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沒有持續快速的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來促進發展。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的,註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如果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壹時的高速度,盲目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這種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必然會出現大起大落。我們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決可能阻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各種問題。
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壹條要牢牢把握的主線。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產業結構層次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平衡,是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益不高,經濟社會發展矛盾較多的重要原因。只有著力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增加有效供給,促進就業,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我們必須堅持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實現快速發展。
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壹個需要有效把握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於依賴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有強烈的緊迫感。我們要從推進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要實現的根本目標。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宗旨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謀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要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著力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過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
建議在綜合分析各種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十壹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在這裏,我將主要解釋兩個重要的目標。壹是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的基礎上,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壹番,高於此前中央提出的十年內國內生產總值翻壹番的要求。這是綜合考慮“十五”期間的經濟發展和今後五年的各種發展條件提出的。這個目標是積極而穩定的。二是提出“十壹五”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這是針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提出的,突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增速明顯快於經濟增速,各方面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很大潛力。這個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
三。“十壹五”期間的主要任務
《方案》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這裏強調以下問題。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壹五”期間,解決“三農”問題仍然是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到:壹方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這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另壹方面,中國農村發展和改革進入了壹個新階段。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盡快改變農村落後面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充分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加快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第三,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村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廣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明顯改善。第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引導剩余勞動力有序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必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壹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各地要科學規劃,註重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防止形式主義和強制,紮實穩步推進。
(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十壹五”期間,我們必須把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壹項事關全局的重大任務來抓。要重點抓好三個方面:壹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主要通過市場作用和必要的宏觀引導,進壹步打破行業、地區和所有制界限,推進企業改革、重組和改造,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復生產和建設。三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治理,切實保護自然生態。需要強調的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資源環境約束將加大,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將更高。保護資源和環境是壹項十分艱巨而重要的任務,必須切實加以解決。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西部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全局出發作出的總體戰略部署。《方案》立足各地區實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促進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了各地區的發展定位和總體思路。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途徑。壹是完善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包括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支持機制。國家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根據各地區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優化發展、突出重點、限制發展、禁止發展。三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用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重視城市群的集聚效應。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發展。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壹場全球性的科技革命。這給各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我們應該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努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點:壹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第二,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風險投資,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第三,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政策,完善自主創新激勵機制。第四,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第五,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壹個需要特別強調的問題。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於減少與國外的知識產權糾紛。要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科學技術發展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提升科技競爭力。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壹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瓶頸,要在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等關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要著眼長遠,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在壹些前沿高技術戰略領域提前布局,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科技發展目標,必須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各種科技資源的潛力。
從根本上說,加快科技發展,促進經濟振興和社會全面進步,要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繼續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教育結構調整,著力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我們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五)深化體制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2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壹切成就,都離不開堅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實現新階段的發展任務,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議》把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別強調完善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保障。這是因為中國的改革仍處於關鍵階段,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解決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難度很大;同時,搞好“五個統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依靠深化改革。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加快改革,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建議》對“十壹五”期間深化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以下是對幾個問題的壹些解釋。
第壹,努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重點是進壹步轉變政府職能。現在各級政府還是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但是很多該政府管的事卻沒管好。壹些部門職責不清,管理手段落後,效率低下。只有堅決政企分開,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只有集中精力,充分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才能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制度。繼續推進政企分開,堅決把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中介組織和市場,同時把該管的事管好,並適應新形勢,更多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強管理。進壹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特別是建立並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全社會投資活動的引導、規範和監督。要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能分工。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第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以及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但仍需加大力度,進壹步推進。要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建立健全各項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和體系。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同時,要認真貫徹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第三,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要從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約能源資源、促進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出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增值稅制度,實現增值稅轉型。調整完善資源稅。統壹各類企業的稅制。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是關系改革和發展全局的重要任務,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安全。繼續推進國有金融企業股份制改革,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穩步發展各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在深化改革中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進壹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當前,中國已進入入世後過渡期,對外開放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環境。在紡織品貿易、知識產權、能源資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問題還會不斷出現。我們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並將其作為處理與其他國家經貿關系的基本準則,既符合中國的利益,又促進共同發展。壹是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實現進出口基本平衡。二是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強對外資行業和地區的引導。三是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對外投資。要進壹步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促進生產要素跨境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制度和政策。在擴大對外開放中,我們將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六)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特別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社保、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安全等問題。
就業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們長期面臨的突出問題。今後壹個時期,城鎮新增勞動力、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面臨較大壓力,就業矛盾相當突出。我們必須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和再就業。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公平、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水平,增強統籌和調劑能力。同時,要認真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城市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對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
針對當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提案高度重視收入分配的合理調節。明確提出逐步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方針政策,強調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國民素質,必須大力發展教育。重點加強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強化政府保障義務教育的責任。免除農村學生學雜費,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和寄宿補貼,認真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經費體系,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要進壹步采取措施,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現象。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我們應該根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政策。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和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努力創作更多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
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要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助服務能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認真研究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意義重大,必須進壹步做好安全生產和社會保障工作。要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嚴格執行安全法律,加強安全生產設施建設。同時,要加強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市場的監管,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建議》具體闡述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系發展和祖國統壹大業、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等重大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
四、關於“十壹五”時期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重大關系。
“十壹五”時期的任務十分繁重艱巨,需要解決的難題很多。做好今後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大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特別要註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重大關系。
第壹,正確處理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擴大內需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國內儲蓄率也較高,這決定了我們需要並可能主要依靠內需來推動發展。要繼續擴大投資需求,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的規模和速度,更加註重擴大消費需求,進壹步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時,要繼續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國外需求。我們要把擴大內需和合理利用外需結合起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是正確處理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條件下,我們必須自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經濟和社會活力,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