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介紹廈門民間風俗的作文 400

介紹廈門民間風俗的作文 400

廈門的民間曲藝,流傳甚廣,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廈門民間流傳的曲藝種類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戲、高甲戲、梨園戲和答嘴鼓等。

南曲:又稱南樂、南音、南管,相傳為五代孟昶整理古華夏之音而創立。據民間傳說,南曲是唐朝末期閩王王審之兄弟入閩時帶來的,原是宮廷高雅音樂,傳入民間 後,與民間樂種逐漸融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陽腔等的影響,形成了壹種地方色彩濃厚的樂種。南曲的曲牌至今還保留著《漢宮秋》、 《三臺令》等唐宋古曲名稱,可以推斷,它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南曲盛行於泉州、廈門,遍及閩南各地,流傳於臺灣、香港、澳門和閩籍華僑聚居地,菲律賓、印 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都有不少南曲社組織。

歌仔戲:誕生於臺灣宜蘭地區,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的主要劇種之壹。300多年前, 鄭成功收復臺灣,大批官兵眷屬屯居。他們帶去閩南地區錦歌車鼓等民間樂曲,豐富了臺灣的地方音樂。臺灣民間逢年過節迎神賽會,時常組織民歌民謠、錦歌車 鼓、列隊遊行表演,俗稱“歌仔陣”。20世紀初,宜蘭縣歐來助創作“七字調”,傳播演出,很受歡迎,遂以七字調為主要樂曲,組織劇團表演,定名為“歌仔 戲”。宜蘭縣成為誕生歌仔戲的搖籃地。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亦稱大班、鼓班,為閩南主要劇種之壹。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大約 150年前傳入廈門。高甲戲最初原是壹種化裝遊行的演出。閩南沿海農村,每逢迎神賽會或喜慶節日,人們喜歡扮成梁山好漢,排列成隊,在節奏強烈的民間樂曲 伴奏下,作即興表演,當時叫做“宋江陣”,後來發展成為專業戲班。因為演宋江的戲最多,就被稱為“宋江戲”。宋江戲表演偏重武打,劇情內容也比較簡單,後 吸收梨園戲和木偶戲的劇目和表演藝術,漸次發展成為有文有武的“合興戲”。到了清末,又吸收了徽劇、江西弋陽腔和京戲等的表演藝術,逐漸形成有獨特風格的 地方劇種“高甲戲”。

梨園戲:形成於宋末,流行於泉州壹帶。明末清初時傳入廈門。薛起鳳《鷺江誌》記述“當時民間風俗,上元、端午、中 秋,各街巷皆搭臺演戲或壹月半月”。當時廈門還沒有其他劇種傳入,演的就是梨園戲。周凱《廈門誌》記述:“閩中土戲,謂之七子班,……觀者如堵。”這裏說 的七子班就是梨園戲的別稱,《荔鏡傳》是梨園戲劇目。

答嘴鼓:是流傳於閩南、臺灣壹帶的曲藝品種,以閩南方言表演,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 以韻語對話為主要形式,其藝術手法幽默、風趣、詼諧,成為閩臺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形式之壹。戲曲舞臺上的醜角表演,常運用答嘴鼓插科打諢。在閩南民 間,也叫“練仙拍嘴鼓”。因之,“練仙拍嘴鼓”也就成為“聊天”、“閑談”的代名詞。拍嘴鼓、觸嘴古、答嘴歌這些地方曲藝形式就是這樣經過民間的長期流傳 而逐步形成起來的。

廈門民間的表演藝術還有舞獅、踩高蹺、蜈蚣閣、車鼓弄及錦歌等,生動活潑,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