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眼前的桂林卻是另壹番景象——只有新興工業化城市才有的景象。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擁擠的人和車,隨處可見巨大的彩色廣告牌。這樣的景象對我來說太熟悉了,但對我想象中的桂林來說似乎很陌生。
桂林發展了,路多了,橋多了,商場酒店多了。嶄新的面貌,說明這個城市正在奔向工業化時代,這應該不是壹件壞事,但在很多人看來,這不能不算是壹種損失。與木建築、青瓦相比,文化魅力的喪失不言而喻,商業的喧囂讓這種反差格外鮮明。
但是,我們先不要像危言聳聽壹樣擔心桂林的文化,因為通過和當地人的幾次交談,我發現他們大多對這種變化持肯定態度。原因很好理解。長期生活在經濟不發達的城市,再美的風景也很難讓人感到舒服。
而且,桂林雖然以旅遊聞名,但在當地人看來,旅遊業對經濟的直接貢獻其實很小,只占其不發達的第三產業的壹小部分。當然,這裏指的是直接貢獻。
這幾年桂林經濟大有起色,對工業的依賴更大了。雖然能統計出來的有壹定知名度的企業不多,但當地人還是很看好工業的發展。說到幾個經濟效益不錯的企業,如禮泉啤酒、大宇客車、三金藥業,桂林人往往壹臉的自豪和羨慕。
反正旅遊是桂林最突出的特色產業,我就按原計劃去采訪了,可惜那幾天他們正要召開全市旅遊工作會議,沒人接待。所以我的采訪其實是在另壹個城市通過電話交談完成的。據采訪了解,桂林旅遊業的信息化建設不僅在國內起步較早,而且總體建設情況尚可。這個所謂的“過去”,其實是和桂林、廣西的整體經濟情況相比,但是和發達地區相比還是有壹定差距的。比如沒有介紹旅遊景點、酒店、交通等的電子設備。在市區,甚至連張貼的路線圖都很難看到,這對於壹個知名的旅遊城市來說是壹個遺憾。
不僅是信息化,桂林旅遊資源的整體開發水平也有待提高。以桂林為例。至今,吸引遊客的主要方式是“三山兩洞壹河”。新景區開發和相關附屬設施建設明顯不足。尤其是冬春季節,枯水期漓江水位下降很多,只剩下不到三分之壹的江面,觀賞價值大打折扣。這個時候就應該有其他觀賞性、娛樂性的項目來“替代”它,留住遊客。記者沿著河堤走了很久,也沒有發現這樣的設施。桂林的出租車司機也反映,盡管全市只有2000多輛出租車,但在旅遊淡季生意很難做。
如果旅遊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城市經濟就不會得到很快提升。也許這就是桂林應該轉向發展工商業服務的原因。
工業和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是繞不過去的坎。記者了解到,目前桂林除了禮泉、大宇、三金等幾家重點企業外,其他企業不僅規模小,效益差,必然導致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與此同時,本土IT產業尤其是軟件產業的發展實力也略顯欠缺。雖然桂林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而且是老電子產業基地,應該有很強的人才和產業積累基礎,但實際情況並不是很樂觀。記者在桂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國53個國家級開發區之壹)了解到,雖然開發區年經濟收入已達100多億,但比全國平均水平少了近壹半。這裏的軟件園剛剛開始建設,形成壹定的氣候顯然還需要時間。
總的來說,桂林的變化是好現象,改總比不改好,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所以,不管人們對它有什麽樣的疑慮,變化總會帶來壹些活力,更重要的是會帶動人們的思想變化。記者在采訪禮泉啤酒時對此深有感觸。
感受禮泉信息化
就居民的生活習慣而言,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人喝酒不上癮,不僅是烈酒,還有啤酒。然而,在這樣壹個酒量不高的地區,卻有壹家年產量排名全國10強的大型啤酒生產企業,這就是燕京啤酒桂林禮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禮泉股份)。
醴泉股份的前身是桂林醴泉啤酒廠,在當地算是老企業了。直到現在,桂林人還是習慣性地稱它為桂林醴泉,有意無意地省略了它前面的“燕京啤酒”字樣。難怪桂林漓泉壹兩年前才和燕京啤酒集團勾搭上。2002年,燕京啤酒以2億多元的資金買下桂林漓泉68%的股份,成為第壹大股東,產量和產值快速增長。此前,桂林漓泉和國內很多本土小酒廠壹樣,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處境艱難。
有意思的是,目前廣西有兩大啤酒品牌:壹個是南寧的萬裏,壹個是禮泉。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禮泉占據絕對優勢,市場份額高達78%;所以萬裏的份額被擠得很少,只能和區域外的壹些品牌平起平坐。
實際上,廣西啤酒的兩個品牌已經分別被國內兩大啤酒巨頭(青島和燕京)控制,已經不能完全算是本土企業。過去幾年,兩大巨頭在中國各地妳死我活。青島啤酒起步早,壹直處於上風。廣西是它很少遇到的“滑鐵盧”。據說青島啤酒曾經和禮泉有過接觸,不知何故沒成,但是燕京拿到了。這種體驗至今並不優雅,記者的視線依然聚焦在信息化建設上。
采訪之初,我發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壹般來說,企業的信息化部門都是“自立門戶”,也就是所謂的信息中心。即使降級,也多在企業管理部或技術中心之下。但禮泉股份的信息化部與財務部合並,負責信息化的人也是財務部副部長。他叫蔣守旭。
接下來,還有更奇怪的事情。首先,禮泉股份的信息部不僅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也沒有“名字”,所有人員都算作財務部的人;其次,蔣守旭的名片上不僅印著軟件工程師和高級程序員,還印著“會計”;最大的壹點是蔣守旭的兩個大學生是去年才招的。前幾年禮泉所有的信息工作,其實都是蔣守旭壹個人在做。
當然,這可以歸結為企業在信息化建設初期投入低,建設水平差,但它是壹個年產幾萬噸(前期)到幾十萬噸的企業,顯然很難想象它只靠壹個人支撐,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蔣守旭說,其實他大學的專業是企業管理,只是業余時間從事計算機和軟件技術研究。1996進廠時,他被分配去搞信息化。當時全廠只有壹臺長城0520電腦,只用來打文件,財務操作還是手工。
當時禮泉啤酒的信息化建設最迫切的問題是財務報表,於是在1997,蔣守旭在用友庫存銷售軟件的基礎上開始了電算化。“用友的軟件是通用的,在我們廠不實用。我花了壹年時間進行二次開發。最後用友只剩下壹個計費功能,我其實做了90%的工作。”這是蔣守旭的第壹個成果,公司用了好幾年。
通過發展,蔣守旭也對會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壹段時間的刻苦自學,他只通過了壹次考試,拿到了會計證。
解決財務應用問題後,蔣守旭開始從事庫存、營銷、OA、網站建設等工作。禮泉啤酒廠在區內有9個辦事處,在區外有6個辦事處。蔣守旭精心設計,用光把它們全部連接起來,搭建了壹個VPN。
工作成績巨大,但蔣守旭說,在力泉被燕京收購之前,他其實很迷茫。壹個人的“單挑”明顯底氣不足。他的很多想法都無法實現,覺得自己的能力無法發揮,心情抑郁。
2002年,更名後的禮泉股份公開招聘7個中層崗位,共有60多人報名。蔣守旭獲得總分第二名,成為財務部副主任。第二年,公司為信息部招聘了兩名新人。此時的蔣守旭心情大好,他開始大膽構思接下來的發展。
其實我也不太理解蔣守旭的自滿,因為以他出眾的水平和能力,任何軟件公司去北京、上海或者廣州都恨不得馬上給他開門,在那裏他不僅能獲得更高的利潤,還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當時我是打算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但後來轉念壹想,還是忍住了。我擔心的是,對他個人來說,未來可能更光明,但對企業來說,卻是很大的損失。在壹個信息基礎薄弱的地區,人才無疑比其他地方更加稀缺和重要。相信這個道理,蔣守旭早就想好了反腐。
2003年,禮泉股份首次超過三金藥業,成為桂林市利稅最高的企業。也是從這壹年開始,禮泉的信息化建設煥然壹新。
桂林重點企業
桂林禮泉股份有限公司
桂林大宇公共汽車有限公司
桂林南方橡膠集團公司
桂林南方橡膠公司
桂林利源糧油食品公司
桂林國際電線電纜集團公司
桂林海印紡織集團公司
桂林戚跡制藥有限公司
桂林電力電容器總廠
桂林造紙廠
禮泉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設要點
項目說明
營銷系統於2003年啟動,2004年完成。
ERP預計明年開始,合作夥伴還沒定。
SCM和ERP同時建設。
目前正在進行網站改造,工作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