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廈門經濟特區,這片土地翻開了開放發展新篇章。如今,40載歲月崢嶸,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曾經硝煙彌漫的海防前線,正向著壹座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邁進。
開放之門
湖裏,2.5平方公裏,這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原點。1981年10月15日,隨著工地上“轟”的壹聲巨響,煙霧升騰,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從此拉開序幕。
1982年初,印尼華僑陳應登與廈門市簽訂投資合同,成為在廈門經濟特區獨資設廠的第壹位外商。“我是中國人,與其在國外辦廠,不如來廈門辦。”
40年來,壹座座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在廈門經濟特區拔地而起。跨國企業紛至沓來,戴爾、通用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搶灘登陸”。
全球著名的飛機機身維修商新加坡 科技 工程有限公司,將第二個發動機維修工廠設在廈門,合資成立的廈門新科宇航公司近10年來保持30%的年復合增長率。“我們的客戶已遍布印尼、泰國、印度等,廈門市在招商引資和互聯溝通方面的大力扶持,提振了企業進壹步發展壯大的信心。”廈門新科宇航公司總經理林恬欽說。
40年來,廈門產業結構脫胎換骨。廈門自貿片區激活航空維修、集成電路、跨境電商等14個高質量發展平臺,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飛機融資租賃集聚區、第二大進口酒口岸、最大的壹站式航空維修基地。
壹個包容現代的廈門正與世界分享開放發展的成果。廈門美圖公司以人工智能為驅動,圍繞“美”創造了壹系列如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拍等軟硬件產品,海外熱度持續飆升,業務範圍擴展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被譽為“鋼鐵駝隊”的中歐(廈門)班列,已從最初的“壹條線”發展為現在廣布歐洲、中亞多國的“壹張網”,累計開行逾800列,成為中國擴大開放的鮮明印記。51條以“絲路海運”命名的航線從廈門港始發,聚集港口、航運、物流、貿易、金融、信息等要素,連接四海,通達五洲。
40年來,廈門從曾經封閉的海防前線,成為備受國際資本青睞的開放之城,面積已是原來的600余倍。
創新之地
在8月底舉行的廈門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大會上,廈門火炬高新區簽約了戴爾服務器產業生態合作項目等11個項目,總投資206億元,涉及智慧交通、新型顯示、第三代半導體、服務器等細分行業。
“小而精是廈門企業的特點,很多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誕生在廈門。依靠創新動力,廈門聚集了壹批高素質的企業集群,培育了2512家‘三高’企業。”廈門火炬高新區總工程師倪傑說。
從島內不到1平方公裏的“試驗田”起步,伴隨跨島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廈門火炬高新區如今發展為“壹區九園”,已開發園區僅占廈門2%的土地面積,卻貢獻了全市43%的工業產值。
“廈門是壹座創新創業之城。”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張誌紅說,廈門已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928家,占福建省40%左右,近年來,廈門又發力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三新”產業,培育形成平板顯示、軟件信息、航運物流等8條千億元產業鏈。
企業創新活力不斷激發的背後,廈門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推進。
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造地方國企發展的驕人業績;逐步建立特區金融體系,成立全國第壹家中外合資銀行;深化財稅、價格流通體制改革;實行土地有償轉讓和商業用地公開招標制度……
這是壹塊“試驗田”。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壹直肩負著為國家改革開放試驗探路的使命,鍛造了其開放包容的胸襟和敢闖敢試的膽識。
文明之城
筼筜湖,廈門繁華市中心的城市濕地公園,被譽為廈門“城市會客廳”。這裏花團錦簇,水清岸綠,白鷺齊飛,人與自然和諧***生。很難想象40年前,路人在筼筜湖畔都是掩鼻而過。
“筼筜湖原是筼筜港,20世紀70年代由於大規模移山填海、圍湖造堤,成為內湖,水體交換動力缺失,造成湖水發臭、魚蝦絕跡。”筼筜湖保護中心主任魏道軍說,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打響了筼筜湖環境整治大硬仗。經過5期綜合治理,如今筼筜湖徹底改頭換面,其“引潮活水”技術還吸引日本人來取經。
壹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在保持經濟發展“高素質”同時,廈門統籌推進生態、民生、文化等各領域協調發展,實現了城市內外兼修的“高顏值”。
城市開發建設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廈門市不惜將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橋改為隧道,成本大幅增加;為保護白鷺專門保留大嶼島。
廈門高標準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持續打造“在花園裏盛開的城市”:全市近六成的陸域面積被劃入生態控制線,空氣質量穩居全國前列。
廈門城美,人也美。
每到周末或節假日,王忠武就會穿上紅馬甲,帶上家人壹起到遊客最集中的中山路商業街做誌願服務。
“誌願服務已成為我們的壹種生活習慣,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王忠武說。
像王忠武這樣的註冊誌願者,在廈門超過70萬名,約占常住人口總數的六分之壹。
2019年,廈門啟動“愛心廈門”建設,將目光投向最需要幫助的 社會 群體,實施愛心助殘、愛心敬老、愛心濟困等五大行動。40多家“愛心屋”悄然出現在街頭。
廈門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文明底色深深刻入這座城市的內核,外化成每個廈門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