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學,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範學堂章程》。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向來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學校興起之路是緩慢而步履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後,外僑來青人數不斷增多,他們攜婦將雛、漂洋過海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於子女教育尤為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應運而生。據1924年《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記載:青島最早的女學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教員12人都為天主教的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僑民之女,實行寄宿制,學費350余元。其學費的昂貴在當時老百姓眼裏可稱得上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國教育為標準。(提起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小簡愛飽受虐待和歧視生活了十年的羅沃德學校。)其辦學宗旨是“以陶冶品性,養成適應他日社會各階級之婦人為宗旨”,所學科目有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對家事教育特別註重,像家政學、裁縫、刺繡、繪圖、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科目都要學習,以培養歐洲式淑女作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島第壹所女子中學———美懿書院設立。美懿書院又稱淑範女學,是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創立,最早附設於禮賢書院,1910年從禮賢書院遷出,獨立成為女子學堂。當時的教員僅4人,德籍和中國籍女教員各2名,學生20人。1915年停辦。日本占領青島後,於1916年4月創辦了青島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華高等學堂內,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學歷。課程有修身、日本語、漢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家事、縫紉等,後遷址於若鶴山下(即今天的貯水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最著名的女子中學有3所———公辦的青島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聖功女中。這些女校培養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茲心是文德女中學生,著名的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經是市立女中的學生。女校學生很多還是體壇驍將,成為青島體育界出類拔萃的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子排球隊和女子籃球隊都產生在這3所女子中學。
女中任教的教師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陳翔鶴來青島市立中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在市立女中兼課。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聯創始人之壹、作家孟超曾受聘於青島文德女子中學任初中國文教師。1932至1934年,許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銘洗任青島聖功女中校長。
當然,能夠上這3所女校的女學生都有優越的家庭和生活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過這3所學校培養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龍附鳳的砝碼。還有的更是中學壹畢業,就找個好人家嫁了,成為“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立女中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52年11月11日,青島私立中學由國家接收,聖功女中改為青島第七中學,文德女中改為青島第八中學。
青島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教育史上是誕生女子學校較早的城市。當外國軍艦的炮口轟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清政府為形勢所迫,於19
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學,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範學堂章程》。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向來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學校興起之路是緩慢而步履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後,外僑來青人數不斷增多,他們攜婦將雛、漂洋過海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於子女教育尤為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應運而生。據1924年《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記載:青島最早的女學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教員12人都為天主教的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僑民之女,實行寄宿制,學費350余元。其學費的昂貴在當時老百姓眼裏可稱得上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國教育為標準。(提起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小簡愛飽受虐待和歧視生活了十年的羅沃德學校。)其辦學宗旨是“以陶冶品性,養成適應他日社會各階級之婦人為宗旨”,所學科目有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對家事教育特別註重,像家政學、裁縫、刺繡、繪圖、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科目都要學習,以培養歐洲式淑女作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島第壹所女子中學———美懿書院設立。美懿書院又稱淑範女學,是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創立,最早附設於禮賢書院,1910年從禮賢書院遷出,獨立成為女子學堂。當時的教員僅4人,德籍和中國籍女教員各2名,學生20人。1915年停辦。日本占領青島後,於1916年4月創辦了青島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華高等學堂內,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學歷。課程有修身、日本語、漢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家事、縫紉等,後遷址於若鶴山下(即今天的貯水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最著名的女子中學有3所———公辦的青島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聖功女中。這些女校培養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茲心是文德女中學生,著名的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經是市立女中的學生。女校學生很多還是體壇驍將,成為青島體育界出類拔萃的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子排球隊和女子籃球隊都產生在這3所女子中學。
女中任教的教師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陳翔鶴來青島市立中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在市立女中兼課。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聯創始人之壹、作家孟超曾受聘於青島文德女子中學任初中國文教師。1932至1934年,許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銘洗任青島聖功女中校長。
當然,能夠上這3所女校的女學生都有優越的家庭和生活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過這3所學校培養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龍附鳳的砝碼。還有的更是中學壹畢業,就找個好人家嫁了,成為“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立女中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52年11月11日,青島私立中學由國家接收,聖功女中改為青島第七中學,文德女中改為青島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