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文言文孔子論人

文言文孔子論人

1. 孔子文言文《論仁》翻譯

論語 《論仁、論君子》 文體: 本篇屬語錄體。

語錄體就是用對話的形式,直接記錄人物的言論,條列寫載。 主旨: 說明孔子所提倡的仁道的內涵及君子應有的修養風度。

仁的實踐先要克制私欲,按照禮的要求去做;至於君子人格的核心,是壹切言行都應合乎義理。 表列: 仁 仁的綱目 1. 總綱 — 「克己復禮」 2. 條目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仁者本質 「安仁」,可「久處約」、「長處樂」。

「能好人,能惡人」,能本著正道去要求別人。 「不憂」,與知者、勇者同具自信。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視仁比生命更為重要。 行仁方法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無論何時何地都態度嚴謹認真。

以正道取富貴,以正道除貧賤,片刻不違背仁。 君子 君子品德 「不憂不懼」,兼有仁者和勇者的品德。

時常「內省不疚」,所以胸懷坦蕩。 「喻於義」而不「喻於利」。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求諸己」而不「求諸人」。

原則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恥其言而過其行。

」 「病無能」而「不病人之不己知。」 君子行事 方法 儀表莊重、威嚴。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 「過則勿憚改。

」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各章大意: 《論仁》總括本篇七則語錄,孔子對「仁」的涵義論點有: 1. 「仁」是衡量君子的標準,只有君子才能安貧樂道。

2. 「仁」是發自內心的,不隨環境改變。 3. 「克己復禮」為仁的總綱,即抑制私欲,依循禮制。

4. 「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是為仁的綱目,壹切舉止,均合乎禮。 5. 「仁者」心無憂慮,胸懷寬達。

6. 「仁者」待人處事恭敬盡責,能舍己為群。 《論君子》總括本篇十則語錄,孔子論述壹個君子所應具備的態度和修養有: 1. 君子要儀容端莊,舉止穩重,有過則改,方足為人之表範。

2. 君子以忠、信、仁、義為原則。 3. 君子要言行壹致,重視實踐。

4. 君子心境寬祥,心地光明。 5. 君子待人,成人之美。

6. 君子為學勤恒,在求本身進德,不誇炫其功。 7. 君子凡事嚴格要求自己,不苛責別人。

內容討論 壹、孔子生於甚麼時代?孔子時常論仁、論君子,這些言論反映出那個時代是怎樣的? 答: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因而目睹了春秋時代王權低落、禮制崩潰和諸侯殺伐的情形。為了挽救封建禮制,他提出仁的學說,並且舉出君子這個理想的人格,呼籲天下人行仁和遵守君子之道。

他的呼籲正好反映出春秋時代人心險詐和小人充斥的政治現象,是壹個黑暗時代的回響。 二、孔子認為仁的價值怎樣?他對行仁有甚麼具體方法? 答: 在孔子的眼中,仁是至高無當尚的品德,為了實踐仁,人是應該不惜任何代價的。

所以他說:「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本來每個人都最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遇到與行仁互相沖突而無所選擇的情況時,孔子主張舍棄生命來維護仁德,由此可見仁的價值。 要行仁,當然得依循正確的方法。

這可以分為概括和具體兩方面來說: 1. 概括的行仁方法是孔子對顏淵所說的「克己復禮」,而它的條目便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簡言之,就是言行舉止 都要合符禮制,不可逾越。 2. 具體的行仁方法則有兩項,壹是獨處時和待人處事時的態度,二是對富貴貧賤的態度。

在獨處時,孔子主張要態度端正;在處事時,孔子主張要態度嚴謹;在待人時,孔子主張要態度忠誠。(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總括而言 ,就是無時不是嚴謹認真。 至於富貴貧賤,本來人人都愛富貴而厭貧賤,但孔子認為必須憑正道去取得富貴或脫離貧賤,否則就是違背了仁德,而且這種正義的態度必須貫徹到底,不容有壹刻疏忽,也不應受環境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富與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三、試就《論仁》壹篇內容,說明下列四項「仁」的涵義: 1. 克己復禮 — 這是為仁的「總綱」。

孔子認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回復合禮的境地,而其「細目」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壹切舉止均合乎禮,便達到仁德之境。 2. 處事忠敬 — 孔子回答樊遲問仁,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即閑居沒有事情做時,要用嚴謹的態度面對生活,做事嚴肅認真,待人誠實。 3. 舍己為群 — 孔子認為:「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因為他們有崇高的節操,寧可為了維護仁道而獻出自己生命,絕不茍且偷生,使仁道受損害。 4. 胸懷寬達 — 孔子說:「仁者不憂」。

仁者樂天知命,悲天憫人,大公無私,不重得失,經常反省自己發覺沒有甚麼過錯,所以胸懷寬達,無私慮私憂。 四、試綜合《論仁》各則內容,說明「仁者」在下列四方面的應有表現: 1. 修養自己: A. 居處恭 平日起居恭謹莊重,做事嚴謹認真。

B. 克己復禮 克制自己私欲,凡事依禮而行;不合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C. 不憂 反省自己,問心無愧,可以做到不憂。

D. 安仁 實行仁德就心安。 2. 對待別人: A. 與人忠 對人誠實,尊重。

B. 能好人,能惡人 能公正地喜歡好人,憎惡壞人,不會因私心而好惡某人。 3. 處理事情: 執事敬 — 常抱嚴肅認真態度處理事情。

4. 環境改變: 仁者的表現不會隨環境而。

2. 文言文:孔子論結友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①。

友直,友諒②,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損矣。”

《論語?季氏篇》 註釋 ①損:損害。②諒:信實。

③便辟:阿諛奉承。④善柔:當面恭維,背後誹謗。

⑤便佞:花言巧語。 翻譯 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們,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解讀 人生不可無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交友問學的快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不能與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樂,擇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復告誡。

本章又告誡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幫助妳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諫,“以友輔仁”,諒,誠信。

誠信的朋友是妳的依靠,諒者能忠信不欺,“信則人任焉”。見聞廣博的朋友,討論學問幫助妳獲取知識和智慧,多聞者能識政治之要,“以文會友”。

3. 文言文閱讀(孔子為人)的解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壹個是漢儒,壹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壹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壹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裏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壹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這話是用來贊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裏卻壹直向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4. 文言文:孔子論結友.要此文言文答案,要解釋就OK,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①.友直,友諒②,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損矣.” 《論語?季氏篇》 註釋 ①損:損害.②諒:信實.③便辟:阿諛奉承.④善柔:當面恭維,背後誹謗.⑤便佞:花言巧語. 翻譯 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們,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解讀 人生不可無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交友問學的快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不能與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樂,擇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復告誡.本章又告誡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幫助妳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諫,“以友輔仁”,諒,誠信.誠信的朋友是妳的依靠,諒者能忠信不欺,“信則人任焉”.見聞廣博的朋友,討論學問幫助妳獲取知識和智慧,多聞者能識政治之要,“以文會友”.。

5. 文言文:孔子論結友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①。友直,友諒②,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損矣。”

《論語?季氏篇》

註釋

①損:損害。②諒:信實。③便辟:阿諛奉承。④善柔:當面恭維,背後誹謗。⑤便佞:花言巧語。

翻譯

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們,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解讀

人生不可無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交友問學的快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不能與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樂,擇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復告誡。本章又告誡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幫助妳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諫,“以友輔仁”,諒,誠信。誠信的朋友是妳的依靠,諒者能忠信不欺,“信則人任焉”。見聞廣博的朋友,討論學問幫助妳獲取知識和智慧,多聞者能識政治之要,“以文會友”。

6. 古文:孔子論"孝"翻譯急~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註釋 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

後壹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犯上:犯,冒犯、幹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

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原文2、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②.”《論語?學而篇》註釋 ① 弟子:此指年紀幼小的人.②文:指古代文獻.翻譯孔子說:“弟子們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麽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解讀 “入”“出”互文見義,意即不論是“出”,還是“入”,都要講究“孝”“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三句緊隨,壹氣呵成,魚貫而下,語勢自然.孝、悌、謹、信、愛、仁,孔子從六個方面告誡弟子.以“孝悌”為根本,“謹”“信”“愛”為行為規範,以“仁”為核心,以“仁”為奮鬥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僅僅限於學習書本知識,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才是“學文”.孔子教育學生,要求做人在前、讀書在後;進德在前,修業在後.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為“學”的基本思想.姴秱憗啶弒 2014-10-02。

7. 文言文節選(孔子集語)孔子論水的完整翻譯

孔子論水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註釋:①據《孔子集語》引《說苑·雜言》,題目是編者所加.②子貢:孔子的學生,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③予:給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圓等隨物賦形的特性.⑥綿弱微達:曲細柔弱無微不達.⑦讓:辭目,引申為申辯.⑧善化:善於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時用來刮平鬥斛的木板.這裏用作動詞,引申為刮平、削平.( 10 ) 必東:壹定東流入海.譯文:子貢問道:“君子見到大水壹定要仔細觀看,是什麽緣故呢 ”孔子說:“水麽,能夠啟發君子用來比喻自己的德行修養啊.它遍布天下,給予萬物,並無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處,萬物生長,有如君子的仁愛;水性向下,隨物賦形,有如君子的高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萬丈深淵,毫不遲疑,有如君子的臨事果決和勇毅;滲入曲細,無微不達,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惡名,默不申辯,有如君子包容壹切的豁達胸懷;泥沙俱下,最後仍然是壹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於改造事物;裝入量器,壹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滿則止,並不貪多務得,有如君子的講究分寸,處事有度;無論怎樣的百折千問,壹定要東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誌.所以君子見到大水壹定要仔細觀察.( 因為這無疑是在觀照自身啊 !) ”。

8. 論語中孔子談做人的句子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0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0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0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0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0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0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0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1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2/有教無類。

13/既來之,則安之

1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7/道不同,不相為謀

18/當仁,不讓於師.

19/小不忍,則亂大謀

20/言必信,行必果.

9. 孔子論水文言文翻譯

《荀子·宥坐》載孔子觀水事——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

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誌。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大意:孔子觀賞東流之水。子貢向孔子發問說:“君子看見大水壹定要觀賞,是為什麽?”孔子說:“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與各種生物而仿佛無為,好象德;它流動起來向著低下的地方,彎彎曲曲壹定遵循流動的規律,好象義;它浩浩蕩蕩無窮盡,好象道;如果掘開堵塞使它通行,它回聲應和原來的聲響,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好象勇;註入量器時壹定很平,好象法;它註滿量量器後不需要刮平,好象正;它溫軟地可以到達所有細微的地方,好象(明)察;各種東西在水裏出來進去,便鮮美潔凈,好象善於教化;它經歷萬千曲折也壹定向東流去,好象誌。

所以君子看見大水壹定要觀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