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區景點:
購物商圈:解放碑、三峽廣場、觀音橋步行街、楊家坪步行街、南坪步行街
觀光休閑:朝天門廣場、南濱路、洪崖洞、壹棵樹、洋人街、山城步道、中央半島溫泉、海棠曉月溫泉、白市驛天賜溫泉、北溫泉、南溫泉
歷史古跡:重慶人民大禮堂、湖廣會館、磁器口古鎮、通遠門、巴曼子墓、龍骨坡200萬年人類遺址
紅色旅遊:紅巖村、白公館、渣滓洞、曾家巖50號、重慶黃山抗戰遺址博物館、桂園、史迪威將軍博物館
文化藝術:三峽博物館、重慶市規劃展覽館、坦克庫藝術中心、重慶美術館、畫家村、國畫院
寺廟道觀:羅漢寺、華巖寺、老君洞道觀、塗山寺
名人舊居:梁實秋雅舍、老舍故居、徐悲鴻舊居、三毛南山故居、施光南南山故居
自然風光:金刀峽、縉雲山、南山植物園、歌樂山森林公園、鐵山坪森林公園、鵝嶺公園、廣陽島
景點介紹: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裏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磁器口
磁器口,以出產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現已發現古窯遺址20余處。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現今磁器口古鎮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建築,每年春節舉辦的瓷器口廟會四古鎮最具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數萬市民前往參與,是距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古鎮景觀。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壹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壹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
解放碑
位於重慶主城渝中區,最著名的自然而然便是眾所周知的解放碑了。解放碑的全稱是“人民解放碑”,它代表著和平與解放。位於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它是抗戰勝利和重慶解放的歷史見證。它還是全國唯壹的壹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從蔚藍的天空的背影下看解放碑,碑體絕大部分呈白色,有些地方是肉色,上端有幾架大鐘,朝著四面八方,每到整點時,便會響起那高闊又洪亮的聲音。塔是八角形的,最頂端有幾根天線。此時,解放碑顯得特別寧靜、莊嚴、鄭重。
小三峽
巫山小三峽,是大寧河下遊流經巫山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這三段峽谷全長60公裏。小三峽與長江大三峽毗鄰,林木翠竹20000多畝。被人譽為“中華奇觀”,“天下絕景”。 小三峽之美薈萃與此,故有“無限秀美處,最是滴翠峽”之譽。隨著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巫山小三峽這顆深山明珠向世人展露真容,凡親臨遊覽小三峽的客人,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無不為雄奇秀麗的風光所陶醉、所傾倒,紛紛拍照、錄像、撰文、賦詩、作畫,向外界廣泛宣傳介紹這壹旅遊勝地,如今已蜚聲中外,遐邇聞名。這壹切,構成了小三峽美麗奇特的峽谷風光,成為絕妙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中華奇觀”、天下絕景。 著名的巫山小三峽,也稱大寧河小三峽。有人贊頌它“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神矣絕矣,嘆為觀止矣”。還有人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寧河不是峽;五嶽歸來不看山,寧河歸來不看峽。”
海石公園
海石公園獨特的喀什特地貌使其擁有了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的海花石。天然石林經過歲月的風吹雨打,呈淺灰色,暢遊其間,讓人不由贊嘆歲月的鬼斧神工!而融合著中西文化的歐式古典城堡,其天然石灰巖式的裝飾風格滲透到建築內外的每壹個角落,極近歐式仿古風格和雄偉特色。海石公園24個山頭各有特色,山中生長著雪松、銀杏、等幾百上千種國家保護珍惜樹種,還有重慶的市樹――古老蒼勁的黃桷樹,是壹個天然的珍惜植物園。 海石公園從地球母腹中走來,環境幽靜、生態平衡、四季可玩,是重慶近效區壹個難得的休閑避暑、學習和了解自然知識的渡假聖地和天然氧吧。春天,園內萬物復蘇、空氣清新、嫩芽吐綠、桃花盛開、百鳥歡唱;夏天,園內涼風習習、藍天白雲、睡蓮吐芳、綠肥紅瘦壹片蔥蘢;秋天,園內滿山金果、菊花爭艷、金風送爽、艷陽高照;冬天,園內臘梅傲雪、北國風光、銀色世界孕育著春的希望。
朝天門
朝天門位於重慶東北嘉陵江、長江交匯處,原題“古渝雄關”,曾是重慶十七座古城門之壹。南宋(1127—1279)偏安臨安後,時有欽差自長江經該城門傳來聖旨,故得此名。重慶水上門戶朝天門,襟帶兩江,壁壘三面,氣勢雄壯。石壁上,藤蘿垂青,黃角樹穿巖抱石,綠茵融融。崖邊古亭,飛閣臨江。兩排石階,比肩而降,至抵下水。據說無論江水怎樣枯竭,石級而下,無有窮盡,可通神秘的金竹宮。每值初夏仲秋,嘉陵江水綠,揚子江水黃,兩水相交朝天門,撕咬翻卷,流急渦旋,向稱“夾馬水”,似如野馬奔騰。
渣滓洞
渣滓洞是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與美帝國主義特務機關合辦的,專門囚禁***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的監獄。位於中國重慶市歌樂山麓。原為人工采掘的煤窯,因渣滓多而得名。距離白公館2.5千米。1939年國民黨將此地改為監獄,1943年被中美合作所改造為第二監獄,直屬西南長官公署。渣滓洞監獄三面臨山,前面是深溝。監獄分成內外兩院,外院是監獄的辦公室和刑訊室,內院有男牢16間,女牢2間,最多時囚禁700余人。***產黨員羅世文、 江竹筠( 江姐 )、李青林等先後囚禁於此。1949年的壹壹二七慘案中,國民黨對 200 多人集體屠殺,僅有15人脫險。渣滓洞原為人工采煤的小煤窯,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它三面環山,壹面臨溝,地形隱蔽。1943年白公館被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所關押“政治犯”遷此,於1947年4月遷回。 1947年12月,關閉半年多的渣滓洞作為重慶行轅二處第二看守所重新關人。關押人員來源主要有1947年“六、壹”大逮捕的“要犯”、《挺進報》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員。上下川東武裝起義失敗後的被捕起義人員,最多時達三百多人。江竹筠、許建業、余祖勝等烈士曾在此關押過。門票: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