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參加過幾次鄉試舉人考試?有據可查的有六次。從19歲縣、府、道秀才考試三試第壹,到鄉試考場落魄50余載,從少年才俊熬成了耄耋老漢。最後,還是在會心朋友王漁陽的弟子黃書琳任提督山東學政的時候,在黃書琳的關照下,在青州歲貢考試中,被破例補為歲貢生。得到這個有後門嫌疑的歲貢生後,蒲松齡自己也說不清什麽滋味,寫下《蒙朋賜賀》詩:落拓名場五十秋,不成壹事雪盈頭;腐儒也得賓朋賀,歸對妻孥夢亦羞。
按說,以蒲松齡能夠寫出《聊齋誌異》的文才,加上破釜沈舟、臥薪嘗膽的50余年六次考試,總不至於每戰皆敗?
因為《聊齋誌異》的緣故,蒲松齡名氣很大。說起科場落魄,自古以來有些人說是運氣差,有些人說是不善於考試、臨場發揮差。也有迷信的人說是,整天聊鬼狐精怪,不符合正統,必然在考卷文字筆下有所體現,在推崇儒家入仕的正統體制下,文章入不了考官的法眼。
上聯寫項羽自小誌向大,在秦朝末年風起雲湧的抗秦諸侯中終成滅秦的最大功臣,壹時權傾天下,分封諸侯。但是由於沒有籠絡人才,讓天下歸心的格局和境界,最終自刎烏江,把天下拱手相讓。
下聯寫越王勾踐在吳國強大要滅越的時候,忍氣吞聲,臥薪嘗膽,終於最後復國成功。復國成功之後,由於格局和境界的限制,可與***患難不可與***富貴,範蠡功成身退,文種被誅。最後,在戰國時代,國祚不昌,其後國破。子孫由越逃竄如福建山中,是為百越。
這兩位在老蒲秀才看來的歷史成功人士,都是由於格局和境界的限制,風雲壹時,卻不能保持長久。古語說,逆取順守,說的是奪取天下是可以不擇手段以取得成功,而要坐穩天下則要有天下的格局和境界。
老蒲欣賞他們的成功,不談他們的身後事,反映了老蒲急於成功的心態。落第後的自勉聯,就是把科舉考試及第當成了唯壹考衡人生成敗的標準。
實際上,人生成功的衡量有許多方面。從老蒲的經歷來說,恰恰是無心插柳的聊齋閑話,讓他成為了不朽的文學大師,鬼狐誌異文學的壹座山峰。而有多少科舉考試的狀元,有什麽他們的著作被歷史記住呢?如果說,人生三不朽,老蒲從立言傳世來說,老蒲是不朽的,是成功的。
當世之時,老蒲能夠受到天下名士王世貞的青睞,最後由王漁陽的弟子黃書琳來指點、幫助老蒲在72歲時得到科舉考試的安慰,得到壹個歲貢生的名分,也正是得益於《聊齋誌異》。
如果,老蒲知道歷史是這樣輕看他終生孜孜以求的歲貢生功名,這樣高看他的插柳之作《聊齋誌異》,在有生之年心裏會得到莫大的安慰,也許會創作出幾部續集來,那才是文學之幸。
蒲松齡因為家境清寒,把通過科舉考試的成功來改變現狀當成了唯壹目標。確實作為學子,“十年寒窗無人問,壹舉成名天下知!”誰都想“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考試及第。
在19歲三試第壹的盛名之下,蒲松齡在急於成功的壓力之下,導致臨場考試心理壓力過大,這是肯定的。壹次失敗的心理疊加,到第二次考試的時候,心理更加緊張,變成了下旋疊加效應。沒有跳出這個屢戰屢敗的下行循環,50余年六次考場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
實際上,古代學子在壹篇或幾篇文章定勝負的科舉考試中,偶然性隨機性有很大成分。如果看透了人生的局限,看清了科舉考試的偶然性,采取另壹種生活途徑,也許生活軌跡會變成另壹個樣子。
清末的左宗棠走的就是另壹個路子,也同樣功成名就,成為清朝中興三傑。與三傑中曾國藩,胡林翼,早早就進士及第,因才引起朝廷和皇上的註意不同,左宗棠在20歲中舉人之後,也是屢試不第。索性不再專註功名,不再專攻八股文章,轉向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鉆研輿地兵法。然後,用自己所學去給駱秉章當師爺謀生,同時也是在鍛煉自己的才幹。
左宗棠在布衣平民的時候就註意向良師益友學習,以諸葛亮自許為“老亮”,有這樣的境界和格局,註定不會為埋沒。林則徐過境停留,左宗棠以布衣求見,同堂堂國士林大人暢談天下大事,以至於林則徐把新疆的土地勘察情況傾囊相授,期許這個年輕人可以為將來新疆出力。同在朝為官的曾國藩,胡林翼壹眾幹事創業的好友書信往來,相互期勵。終於在天下大亂,需要破格啟用人才挽救危局的時候,由曾國藩上奏任用為已經在太平天國手中的浙江巡撫。從此開始了建功立業的征程。
如果左宗棠抱住科舉的正路子不放,專註於八股文章,哪裏有時間去鉆研經世致用的學問?也許,世上多了壹個考了幾次才中的進士,少了壹個中興名臣左宗棠。
如果老蒲把註意力從科舉考試定成敗上挪開壹段時間,出去交交友、擴大壹下朋友圈,也許會改變壹下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或者把註意力向左宗棠那樣挪向經世致用的學問,留意農事,遍讀群書,也許以老蒲之才沒準讓自己耕讀之家家底變厚實壹些。然後,在耕讀之家的熏陶下,蔭及子孫,後代出個舉人什麽的也說不定。
也可能在經世致用的實踐中,把書本上的學問用生活的酵母催化出新的體悟,回來再看書,就不是原來那番光景。換個層次,換個角度,再寫文章,沒準撞到哪個經世致用考官的法眼,也可能壹下子驚呼為人才,就中舉了。
世上有許多人像蒲松齡那樣經常處於逆境當中,人生不同階段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不利環境對於人生來說是常態。學會善處逆境,是壹個人人生的必備功課。
有的人原生環境好,起點就是高,但也必須豐富經歷才能惜福;看到特朗普五歲的外孫女會畫畫,能秀中文,某些方面會超過國內同齡的兒童。在網上看到,5歲的小孩,有照顧弟弟的圖片,有在廚房勞動的圖片,有上中文課的圖片;人家原生起點那麽高,還那麽拼,也還在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豐富經歷。這也是特朗普的孩子個個成才的原因。反觀,國內家長溺愛孩子,大多數家長不忍心讓孩子吃苦受罪,這就是孩子教育觀念的不同。
有的人在困頓當中厚積薄發,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化不利環境為有利環境,是因為轉換了心境。當人生處於壹定環境中無法改變的時候,就需要改變心境。就像山不轉水轉,爬不上去就繞過去。
王陽明在被貶謫貴州不毛之地龍場驛為從九品的驛丞時,正是其心學的發酵期;蘇東坡在被貶謫海南島時,從生活當中找到樂趣,發明了東坡肘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人類最不可思議的特質,就是具有壹種“化不利為有利”的力量。在中國的《易經》當中,有否極泰來之說,把寓意不利環境的否卦和寓意有利環境的泰卦放到壹起,寓意好的事情和壞的事情是在不斷轉化之中。當久處舒適環境當中,人們會因為滿足而失去創造力和應變能力,就會向不利方面轉化。當久處困境當中,如果困心橫慮磨練英雄,壹旦機遇來臨,就會厚積薄發,乘勢而上。
而有沒有化不利為有利的能力,就是生活的智者與凡人的區別。
有感於朋友父親的贈聯,胡聊八道,亂說壹氣。不過,謝意是由衷而發,以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