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世界有多大影響?
中國,壹個擁有龐大人口數量的國家,它的任何壹個動作都將對世界產生影響,這是無法用主觀意識來否定的。和平穩定繁榮的中國無疑會給世界帶來福音,而混亂貧窮落後的中國將會帶給世界壹個災難或者壹個沈重的負擔,任何壹個國家都不願冒這個險,包括美國。 當今世界面對中國擁有的龐大人口數量,是喜也是憂。喜的是如果富強了的中國,其巨大的胃口所產生的消費效應肯定是世界經濟的強心劑和穩定劑。如果情況相反,後果就很難想像。對於越來越趨於經濟全球化的當今世界,貧窮的中國可能引發的災難,不光表現在經濟上會拖累世界經濟(作為世界經濟中的壹份子,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鏈條中的壹環),政局的動蕩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和動亂帶來的難民問題恐怕是最大的災難。 保證中國的和平穩定,保持中國經濟健康發展,這本身就是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貢獻。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發展有目***睹。隨著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大量的原材料需求首先惠及了亞洲的鄰國。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6年度雙邊貿易額達到1608.4億美元,而中國在對東盟貿易壹直呈逆差,2006年貿易差額約為182.2億美元。也就是說2006年中國從東盟進口了895.3億美元的原材料,而出口到東盟的產品卻是713.1億美元,東盟從中國賺取了182.2億美元,為東盟各國的經濟復蘇和經濟穩定、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東盟秘書長王景榮說認為,“中國是東盟的重要鄰國,中國對東盟的發展持非常積極的態度。”並且還說:“東盟的發展離不開大國的支援,尤其是鄰國中國的支援。中國的支援有益於地區的和平穩定。”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中國對亞洲鄰國的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阿馬蒂亞·森也說:“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僅改變了全球經濟的性質以及人們討論全球經濟問題的聲音,它還對人們有關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不單單帶動鄰國經濟或者說亞洲經濟的騰飛,同時也為那些同樣處於貧窮或發展中的國家提供了壹個可以借鑒的發展模式。阿馬蒂亞·森說:“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壹個重大貢獻就在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國的經驗中獲取很多教訓。” 世界上占絕對多數國家是貧窮和發展中國家,擁有人口數量也最多。如果解決好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世界經濟才會真正繁榮,歐美發達國家才會有更多的市場可以銷售其產品,從而解決產品滯銷帶來的社會壓力。 在分析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後,我們又不得不談談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 中美關系 中美關系在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顯得尤為重要,又很復雜。中美同為大國,在領土上和人口數量上都是大國。中美關系因為意識形態的介入而顯得曲折,有合作也有對抗。雖然主流上合作多於對抗,但壹些消極的因素至今使兩國無法形成真正的全面的合作。在經濟上,中美合作成果累累,而其他的合作似乎就不怎麽樂觀。科技、軍事上的合作始終對中國設置限制。 這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國內至今還在不時要吵上兩吵的“中國XX威脅論”,美國在與中國發展關系時的矛盾心態從那些“威脅論”中凸顯出來。既害怕中國發生混亂而有可能造成的崩盤,因為美國在中國的利益(美國是中國最大投資國)導致了中美兩國的經濟互相滲透,而這個滲透的結果就是兩國誰也經受不起誰的經濟出現大的震蕩。但是,中國強大的經濟卻又使中國的軍事得到了突破性發展,特別是近兩年中國在太空領域的作為,讓美國不得不擔心它的地位有可能被中國削弱。加上美國壹貫的全球戰略是維持壹超獨霸的地位,強大了的中國肯定會給它帶來挑戰。 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上越來越顯露出的中國的個性以及中國的作用,比如在蘇丹問題上中國的堅持和在朝核問題上中國的能力,這些都讓習慣了做老大的心理的美國很不舒服。怎樣既不讓中國混亂,又可以讓強大了的中國更加符合美國的利益?最好的就是向對付歐洲壹樣,用控制的方法也把中國捆在美國的戰車上。然而,中國並不象歐洲人那樣容易上套,反而越來越強硬。這就是美國在與中國發展關系時的矛盾心態產生的原因,這種心態也更加表露了美國面對不斷發展的中國越來越沒有信心了。 最近,美國前任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等人發表的新的“對臺政策報告”,就可以看出美國在對華關系上心態的復雜性。雖然這是美部分人的觀點,但是從中美建交到現在,在美國對華政策的模糊性上特別是在處理兩岸問題上的反復,這就說明了美國既不願看到壹個崩潰的中國,又害怕壹個強大起來的中國。從對中國人權的蠻橫的幹涉到知識產權保護上的無端指責再到對華展開的反傾銷調查,以及不斷地重復“中國XX威脅”論調。無不反映出美對華既接觸又防範,接觸的同時對華實施意識形態輸出,力圖將中國綁架到美式戰車上。 影響中美關系的發展,最大的因素雖然是臺海問題,但美國如果不放棄在意識形態上面對中國的敵視和排擠,中美關系依然不會取得突破。意識形態的殊途無疑是制約中美關系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原因之壹。 中歐關系 在與歐洲的關系上,相對來說要比中美關系簡單壹些。1998年中歐首次首腦會晤就把未來的中歐關系定性為“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的、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系”。雖然期間也爆發過歐洲對中國的鋼鐵、鞋業等工業品進行過反傾銷起訴,甚至造成貿易壁壘,但是整體來看這些只是中歐關系發展途中的壹些小插曲。因為沒有意識形態的幹擾,歐洲對外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調整,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壹切以實用主義出發。中歐關系不存在意識形態的爭鬥,只是在經濟方面還存在不小的摩擦。 進入2008年,這是壹個值得關註的壹年,這將是中歐關系進入壹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隨著中國經濟強勁的勢頭,而受到美國經濟疲軟的影響的歐洲,將擡高對中國的期望值。如果中國難如其所願,這會影響到歐洲的情緒。由於中國低價物美的產品在歐洲形成的競爭優勢,肯定使歐洲的容忍度急劇下降,從而引發新壹輪貿易爭鬥。2006年,歐洲就已經感覺到中國產品給歐洲帶來的競爭壓力,如果不妥善處理好這些,經濟的爭執演變成政治上的對抗也不是不可能。 2007年,“中歐新合作框架協定”的談判,歐洲就希望新的協定裏面除了貿易外,還要包括人權、民主等內容。這就為未來的中歐關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也反映出歐洲人把歐洲經濟低迷的原因歸罪於中國的心理。不過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其實,中歐關系最大的障礙來自於美國,中歐在各個領域的合作有些受到美國因素的幹擾。比如科技、軍事上的合作。歐盟在早幾年就和中國展開了科技方面的合作,2005年5月13日在北京閉幕的中歐科技戰略高層論壇通過的《聯合聲明》就強調了“雙方將進壹步擴大科技合作的範圍,在科技合作中采取‘主動攜手’的戰略,以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略夥伴關系”。而在軍事技術和對華武器禁售方面,美國的阻力還是很大。2005年歐盟外長非正式會議就提出對華軍售解禁的問題,但是後來迫於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歐盟推遲了解除對華武器禁運。這就是橫插在中歐關系中的美國因素。 如何處理好中歐關系?就是要加強與歐洲的互信,解除歐洲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戒備心態。對話是處理這些問題的最佳手段,在對話中增進了解,讓歐洲相信壹個強大富裕的中國會給歐洲帶來機會,至關重要的還要突破美國因素對歐洲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