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文王將田(1),史編(2)布蔔(3),曰:“田於渭陽(4),將大得焉,非龍非螭(5),非虎非羆(6),兆得公侯,天贈(7)汝師.”文王乃乘田車(8),駕田馬(9),田於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輿語,大說(10).曰:“自吾先君(11) 太公(12)曰:‘當有聖人適(13) 周,周以興.’ 子真是邪?吾 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註釋: (1)田:田獵. (2)史編:名叫編的太史. (3)布蔔:陳龜而灼剝之視龜兆的縱橫以定吉兇. (4)渭陽:渭水的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或水的背面叫做陽. (5)螭:古代傳說中沒有角的龍. (6)羆:棕熊. (7)遺:贈予,給予. (8)田車:田獵的車. (9)田馬:田獵的馬. (10)說:通“悅”. (11)先君:去世之父為先君. (12)太公:父稱太公.先君太公連稱,即去世之父的意思. (13)適:到. 譯文:周文王準備去打獵,太史編占蔔以後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獲.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壹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賜給妳的老師,輔佐您的事業日漸昌盛,並將施恩加惠於您的子孫後代.” 文王問:“占蔔的結果果真有這麽好嗎?” 史編回答說:“我的遠祖史疇曾為禹占蔔,結果得到臯陶.那次的征兆正與今天的相似.” 文王於是齋戒三天,然後乘著獵車,駕著獵馬,到渭水北岸打獵.終於見到了太公正坐在長滿茅草的河岸邊釣魚. 文王上前慰勞並詢問:“先生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樂於實現自己的抱負,平凡人樂於做好自己的事情.現在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相似,並不是真正喜歡釣魚.”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何相似之處呢?” 太公回答說:“釣魚比如人事,有三種權術.用厚祿收買人才,如同用餌釣魚;用重金收買死士,也如同用餌釣魚;用官職招攬人才,也如同用餌釣魚.凡是垂釣,目的都是為了得魚,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從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深奧的道理.” 太公回答說:“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魚類就能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的根須深,枝葉就茂盛,枝葉茂盛,果實就能結成.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事業就能成功,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語應對,是用來掩飾真情的,能說真情實話,才是最好的事情.現在我說的都是真情實話,毫無隱諱,恐怕會引起您的反感吧?”文王說:“只有具備仁德品質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規諫,而不厭惡真情實話.我怎麽會反感呢?” 太公說:“釣絲細微,魚餌可見,小魚就會上鉤;釣絲適中,魚餌味香,中等大小的魚就會上鉤;釣絲粗長,魚餌豐盛,大魚就會上鉤.魚要貪吃香餌,就會被釣絲牽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祿,就會服從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食;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為基礎取國,國就能被據為己有;以國為基礎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嘆啊!土地廣大,國祚綿長,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最終必將煙消雲散;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必將普照四方.微妙啊!聖人的德化,就在於獨創地、潛移默化地收攬人心.歡樂啊!聖人所思慮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種爭取人心的辦法.” 文王問道:“該制定什麽辦法才能使天下歸心呢?” 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壹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同享用的,就是仁愛.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遭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歡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文王再次拜謝後說:“先生講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於是,把太公請上獵車,壹起回到國都,並拜他為師.
解析:
本篇是《六韜》的首篇,它通過記述周文王打獵時巧遇姜太公並最終立其為師這壹人所***知的故事,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層層遞進.姜大公胸懷治國經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時運不濟,懷才不遇.只好隱居岐山、垂釣渭水,待機而起.而周文王為了成就滅商大業,求賢若渴,正在四處網多人才,兩人便在這種背景下相遇.但初次見面,交淺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釣魚為話題進行試探,待見到文王態度懇切、虛心求教之後,話鋒壹轉,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奪取天下這壹重大的戰略問題,接著為堅定文王的信心,進壹步指出了表面上強大的商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來日無多,而現在尚默默無聞的周卻如日東升,前程遠大.周文王被姜太公所描繪的光明前景所鼓舞,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下的問題.姜太公於是闡明了“天下非壹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這樣壹個重要命題.認為“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要奪取天下,必須從“仁”、“德”、“義”、“道”幾個方面著手.只要做到以上幾點.那麽就會“天下歸之”,也就是可以奪取天下.綜覽全篇,既提出了取天下的戰略目標,又提出了取天下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作滅商的戰略決策和政治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