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積:表示積累。跬:半步,古人以舉足壹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故半步為“跬”。至:指到達。)
這句話出自先秦荀子的《勸學》。主要是告訴我們:知識是需要積累的,學習得循序漸進,踏踏實實,堅持不懈,這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壹、《勸學》這篇文章主要講什麽呢?
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通過某些方式來闡明學習的道理,以此來勉勵我們學習。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來解讀。
第壹部分
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到“君子慎其所立乎”。
這壹部分主要是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荀子用了比喻的方式來讓我們更加理解他的想法,他說靛青是從蓼藍草裏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草還要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這是在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地學習,任何人都能有所進步,所以“學不可以已”(學習不可以停止)。
第二部分
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到“安有不聞者乎”。
這部分主要告訴我們學習得鍥而不舍。荀子又用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來做比,告訴我們如果不壹步壹步地積累,就無法到達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所以,如果我們不壹點壹點地積累知識,也不會變得有學問。
第三部分
從“學惡乎始”到“此之謂也”。
這部分主要講到學習的內容及方法。荀子告訴我們,應該從讀《詩》《書》等經典書籍入手,然後再到《禮經》,而學習的最好途徑就是親近良師。
第四部分
從“百發失壹,不足謂善射”到“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最後這個部分就是講學習的目的。荀子認為君子得學得全,學得精,這樣才完美,所以得正確的聽,正確的看,正確的思考,最後能做到堅定不移,隨機應變,成為有品德,有操守的人。
二、荀子是什麽背景下寫的這篇文章呢?
那是處於戰國時期,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那個時代比較混亂,諸子百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主張。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想用自己的主張來告訴人們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於是創作了《勸學》這篇文章,以此來鼓勵人們通過學習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有品德、有操守的君子。
三、荀子究竟是什麽人呢?
荀子是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實這樣講還是有點籠統的,我們可以從他的思想主張來了解他,比如他主張“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論”正好相反。荀子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需要通過努力而得來的。價值和文化同樣都是人所定義的,所以人性需要教養才可以變得“善”。
荀子還主張“制天命而用之”,這個意思大致就是我們不應該受自然主宰,而是要去主宰自然,也要順應自然規律。
荀子真的是壹個很有學問的人,著書立說不在話下,還曾三次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愛看古裝電視劇的小夥伴都應該知道,祭酒就是這個學院的主管人員,也就相當於校長了。這下大家應該對荀子有個初步的認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