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能證真嗎?》
人們終於知道了,科學是壹路證偽而來,證偽成了科學的強大動力。這倒不荒謬,科學理論的目的與性質致使科學只能證偽,如果哪位科學家在現有的理論方向上證了真,那他壹定是偽科學家。這說明什麽?這說明科學的前進方向和道路上沒有真,無真可證,科學就只能證偽。最致命的是,我們只能不斷地使用偽道理,過著用所有的偽道理構成的偽生活。這看似荒誕的邏輯,卻正是我們奉行的科學邏輯。
科學只能證偽,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而每壹次重大的證偽,都是科學取得突破性發展的依據。人們肯定要問,為什麽只有偽沒有真?這個問題才是關鍵。首先回答,客觀存在有真嗎?沒有,因為我們無法證明客觀之真。既然這樣,以客觀存在為前提的科學怎樣證真?我們只能找到並證明更準確、更大範圍、更長時間能解釋存在的認識與方法。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我們所有的理論和方法都只能力圖具有上述性質。什麽是真?就是有其不變的認識與方法,只有做客觀的想象才有這種“真”的存在,只有在客觀邏輯的模式中才有“真”的存在。因為客觀存在就是由絕對的真實構成的,即便我們無法證明客觀存在的存在,但我們毫不猶豫地認可了客觀邏輯即客觀道理的存在,其後果就是,我們竭力用盡所有的科學方法,也不能證明真實不變的存在。因此科學的壹切命題都只能證偽,因為“真”並不存在,也從來沒有存在過。無論證偽之舉是科學的智慧還是科學的無奈,無論科學的證偽對人類起到什麽作用,在感知論問世之後,在科學接受了感知理論之後,科學便從此改變方向,不證偽了,科學開始證真。
科學證偽是在證什麽?證客觀存在;科學證真是在證什麽?證感知存在。客觀存在我們不知道是什麽,感知存在我們十分清楚是什麽。能夠確切的重復的以科學證明的感知事實就是“真”,就是人類的感知之真。我們依據什麽來生活?我們依據什麽來感知事物?就得依賴科學的認識和方法,這些認識和方法的檢驗標準就是人們的感知實踐,這才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在原有的客觀存在中,實踐是無法檢驗真理的,因為實踐的目的不明,實踐的方式、方法、目的都會影響到結果,當然就無法檢驗出真理,也從未檢驗出壹條真理來。而感知存在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良好的感知效果,所以,達到盡可能良好的感知效果的理論就是真理。理論的真理度與人的感知價值成正比,感知價值越高的認識與方法就越是真理,反之真理度就越低,這才真正實現了:感知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
科學證真給了科學不同的使命,科學以人的感知需求為目的,盡其力找到實現感知目的的理論與方法。衡量這些理論與方法有了壹個確定的標準,就是實現事物的感知價值,為人類的感知需要服務。在這個確定不變的前提下,科學研究與科學技術就不再盲目的去追求無法檢驗的客觀真理,轉而追求不斷得到人們感知證實的感知真理。科學在人類探索感知自然,特別在探索人的感知規律,在事物與感知的銜接與契合方面將大有作為。最重要的是科學不斷求真,而人們的感知實踐又在不斷驗真,壹切事物的變化對於感知實踐都具有真實的價值,而科學則最大程度地開發出這種價值。當我們取消了那個不可企及的客觀之真以後,科學證真的作用就超過了證偽,並且,無論是證真還是證偽,科學的目的已經非常明確,就是服務於人類的感知目的。
同樣的命題,客觀為前提就只能證偽,因為客觀之真並不存在。而如果以感知為前提,立即就可以檢驗出它的正確性,它達成的感知效果就足以證明自己。這種改變使得科學從務虛轉向務實,從面朝虛無的絕對真理轉向面向感知的相對真理,從無人的科學轉為有人的科學,從絕對於客觀的科學思維轉向相對於人的科學思維,從客觀事物的無限性轉向感知事物的有限性……這壹轉變,許多悖論立即消失,許多永遠無解的命題不再成立,許多取舍不定的選擇有了定義的依據,許多原有的結論將被推翻,許多被忽略的問題被列入命題,許多原來無解的問題壹朝解開。科學轉向為證真是壹次科學的大洗牌,其標誌就是,科學的應用性大幅度提高,科學方法才名符其實的成為服務於人的有效方法。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