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貨幣發展史上看,雖然出現過鏟形幣、刀形幣,但主流還是圓形幣。我國的圓形方孔錢出現於戰國晚期,被稱為“圜錢”。“ 圜”讀作“yuán”,有“圓形”的意思,但首要義項是“天”,說明當時人們對這種流通物的重視。“圜”在先秦時不僅是指圓形貨幣,而且也是貨幣的統稱。《漢書·食貨誌》載:“齊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九府”是西周的錢幣管理機構,“圜法”就是錢幣管理法。
在“圓形”這個意義上,“圜”與“圓”通假,所以在提到“圜錢”時,便有寫作“圓錢”的。秦朝統壹貨幣後,方孔圓體的錢幣成為歷代王朝沿用的主要鑄幣形式,壹直被稱為“銅圓”。後來晚清出現銀質鑄幣,便相應稱為“銀圓”。雖然“圓”是因通假而替代“圜”的,但以其通俗簡便而獲得絕對優勢,在實際使用中幾乎取代了“圜”。
而“圓”正式升級為書面語的貨幣單位是在銀圓開始成為貨幣時。明萬歷年間,西方的圓形銀幣傳人我國市場,俗稱洋錢。洋錢所用的單位不再是傳統的“錢”“兩”“貫”,而是“角”“圓”,十角為壹圓。光緒十四年,廣東開始鑄造中國自己的銀圓,貨幣單位也是“角”和“圓”。“元”既非“圓”的通假字,也非“圓”的簡化字,它是怎樣具備貨幣單位的義項的呢?
有很多人認為,“元”就是“圓”的通俗用法。作為貨幣名稱確實如此,如“銀圓”“銅圓”又可寫作“銀元”“銅元”。但作為貨幣單位它卻另起源。古代銅質鑄幣有壹種名為“元寶”,因唐開元通寶讀作“開通元寶”而得名。最早使用元寶這壹名稱的是唐肅宗乾元元年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之後,代宗時有“大歷元寶”,後晉有“天福元寶”,北宋有“淳化元寶”。自宋以後皇帝改元,多更鑄新幣,用年號標名。據《辭源》舉證,當時壹個元寶被稱為“壹元”,這便是“元”作為貨幣單位的開始。從元忽必烈起,以庫銀鑄元寶,後來,又鑄成馬蹄形,所以人們印象中的“元寶”概念就是馬蹄銀,這是後話。而伴隨著元寶這種貨幣的存在,“元”這個貨幣單位也壹直使用著。
目前“圓”和“元”表示同壹個貨幣單位,兩種寫法也是通用的。而在社會實際使用中人們偏向於筆畫簡單的“元”。筆者曾詢問過幾位從事財務工作三十年以上的老會計,他們壹律回答平時只用“元”,包括向稅務局交報表。
雖然我們國家並沒有明文規定“圓”與“元”作為貨幣單位的用法,但在正規場合,還是以用“圓”為主。如國家正式發行的紙幣,角上壹級的貨幣單位都寫作“圓”。壹九九九年版最大面額的人民幣上面印的仍然是“壹佰圓”。壹九九五年朱镕基簽發的公文《關於發行壹九九○年版壹圓券人民幣的中國人民銀行通告》中的貨幣單位也是“圓”。只有壹元面值的金屬幣上用的是“元”,這也是官方對民間約定俗成的壹種認同。簡化是文字發展的趨勢,“元”與“圓”的起源不同,作為貨幣單位它們的應用範圍也有不同的變化,其趨勢是“元”擴大而“圓”縮小。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元”會最終徹底取代“圓”,就像以前“圓”取代“圜” 壹樣。
呵呵,找到的不容易啊!~
大家壹起學習拉~!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