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寫“文革”時女生王曉華的母親被定為叛徒,她非常痛恨母親,和母親斷絕了關系,不打招呼,壹個人跑到東北去插隊。8年後,曉華突然接到母親的來信,說她的冤案已經昭雪,盼望女兒回來讓她看上壹眼。當曉華趕回上海時,她媽媽已經於當天早晨在醫院去世了。
小說通過王曉華母女的悲慘命運,控訴了極端主義的政治鬥爭對於人情和倫理觀念的侵害和破壞,批判了反動的血統論,揭露了社會上的邪惡勢力和黑暗現實,讓人們看到美好的事物怎樣遭扼殺毀滅,從而激起人們對醜惡的無比憎恨,對美好事物的無限同情。
王曉華形象的悲劇意義在於:她受到毒害,又去刺傷母親,卻以為自己是對的。充分表現了“極左”政治不但嚴重破壞了生產,迫害了老幹部,也傷害了青年的心靈,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痕。作者在作品中提煉出“傷痕”這壹發人深省、動人心弦的題旨,為後來的傷痕文學開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