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是用來定義圍繞某壹特定產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波特,2003)即在壹定領域內,以某個主導產業為核心,有著大量的相關企業與輔助機構,依靠壹定的分工形成的有利於專業化生產的組織協作形式,使得產業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集群內企業依賴於集群形成壹定的強勁的、持續的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對於產業集群的成因及其優勢的理論,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代表人物分別為馬歇爾、韋伯和波特。最先註意到中小企業群這壹經濟現象的學者是馬歇爾(A. Marshall)。馬歇爾在對英國的工業組織進行分析時,發現許多同類型企業在地理上集中的現象。他在192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壹書中從企業的外部經濟的角度研究企業積聚導致的產業集群現象。他認為,產業區內企業獲得外部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企業在產業區中獲得了巨大的勞動力市場,專業化分工機會增加,以及專業化知識、信息的擴散。除此之外,企業發展動力還來自於社會、文化、政治因素,包括誠信、商業習慣、社會關系等等。(馬歇爾,1964) 根據德國區域經濟學家韋伯(A.Weber)提出的工業區位理論,區位因子的合理組合使得企業成本和運費最小化,企業按照這樣的思路就會將其場所放在生產和流通上最節省的地點。韋伯以此解釋集群成長的原因,也就是說,隨著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企業可以得到成本節省的好處(阿爾弗雷德韋伯)。波特認為集群代表壹種能在效率、下列儀及韌性方面創造競爭優勢的空間組織形式,它所產生的持續競爭優勢源於特定區域的知識、聯系及激勵。這是遠距離的競爭對手所不能達到的。波特,2004
企業集群的形成,主要是靠市場導向形成的,但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非市場因素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壹、規模經濟與交易費用
考慮在既定的(不變的)技術條件下,生產壹單位單壹的或復合產品的成本,如果在某壹區間的平均成本遞減,那麽,就可以說這裏有規模經濟。(《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在集群經濟中,由於中間產品的轉移成本很低,企業可以見壹部分企業內部的生產部門剝離開來,使企業與市場的邊界趨於最合理,使得長期成本得以降低,從而形成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集群的本質是企業內部分工的外部化和社會化。
集群內不僅存在企業的規模經濟,也存在集群自身的外部規模經濟。集群內企業可以通過合資、合作、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互相彌補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實現機群內企業的互通有無。集群的存在有利於形成市場的壟斷,還可以為集群內企業向政府爭取到改善交通、能源、環境等基礎條件設施,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是集群內企業***享基礎設施的外部規模經濟。同樣集群的存在可以吸引來金融、物流等服務機構,是集群內企業受益。此外,集群的存在有利於建立專業的銷售市場,各個企業還可***享營銷網絡,降低信息成本和物流費用。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它們可以借助集群優勢迅速壯大和不斷提升,依靠區域專業市場擴大影響,樹立形象,而節省大筆的廣告費,並能從集群中以教低廉的價格得到有用的信息。無疑,中小企業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外部規模經濟利益。
二、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是描述過去對現在和將來產生強大影響的術語。馬歇爾指出:當某壹工業定位於某壹區域時,就極有可能長期定位於此。同類廠商彼此相鄰並從事類似的經濟活動能夠產生巨大的利益,廠商也傾向於選擇在具有某種特定技能的勞動力集中的區域設廠,這種就業上的優勢同工業在特定區位的集中組合形成制造業的聚集效應,它是該工業成長和區域發展的重要原因 產業集群壹旦形成,就有可能形成“馬太效應”,產業集群會將集群外相關的物資、技術、人力資源和各種配套服務機構等吸引過來。而且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更大的產業規模。 形成“集群-資源吸引-集群擴張-加速資源吸引”的良性循環,促進集群內企業的迅速成長。而集群外相同產業無法與集群內企業競爭。
路徑依賴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的***同制約。
1、報酬遞增。內部的和外部的規模經濟,給集群內企業帶來的集群外企業無法取得的收益誘使集群外企業紛紛攜帶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資源向集群靠攏,使得路徑依賴更為強烈。
2、不完全信息的存在。集群內通過相互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特別是互相之間的學習,快速地得到信息,使得集群內企業能獲得比集群外更為完整的信息。
3、交易費用。產業集群內企業間分工協作和支持性的上下遊相關企業的存在,使得可以通過企業內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會化,降低企業的交易費用。另外,集群內企業間的關聯性,也降低了企業壹體化的成本。
4、制度因素。集群內企業因集群的存在而受益,使得集群內企業成為集群這種制度安排的既得利益者,為維護集群的***同的長遠利益,各企業往往會通過建立行會或商會等正式制度,或通過公認的“行規”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來約束各企業的“機會主義”傾向。
三、學習因素
產業集群內擁有活力的前提是集群內企業之間既有合作又充分競爭。充分競爭迫使企業必須修正制度性框架,加快技術進步步伐,提升產品質量與產業層次,改善服務,形成核心競爭力,避免被集群所淘汰。
由於集群內企業之間交流頻繁,信息交流便捷,企業集群免不了發生企業之間的知識和技術擴散,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壹旦某個企業有新的技術和知識,其它企業會立即向它學習,使新的技術和知識迅速在集群內傳遞開來。更為重要的是在集群內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這種在***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基於信任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不僅傳播技術和知識,也會傳播思想和理念。而人才的流動無疑加快了這種信息和理念的交流。集群內的企業也可能采用***同研發的方式來克服集群內企業規模小、資金、技術不足的缺點,***同分享技術開發的好處。
(中經評論·北京)四、地理的、歷史的、政治的和偶然的因素
產業集群的形成不完全是市場導向形成的,在工業化早期,產業的積聚更多的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港口、或者在靠近原材料、勞動力和消費市場的區域。而隨著交通、通訊、和貿易的發展,地理區位的影響已不再是決定產業集聚的重要條件。在特定的時期,有時政府基於某種非經濟目的,會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動產業積聚的形成。比如: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經幾次調整,多數處於西部地區,第壹次是“壹五”期間,國防工業新建項目主要安排在中西部地區,蘇聯援建的35個國防工業其中有21個安排在四川、陜西兩省。第二次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中國防工業的大規模內遷,通過政府主導的產業轉移,在中西部地區13個省***投入2050億資金,建成了近2000個大中型企業和科研機構。(杜人準,2003)從而在中西部地區形成了國有大中型軍工企業積聚區。
正是這些經濟的非經濟的因素形成了各種形式的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的大小又決定了地區和國家的競爭力的強弱。西部大開發作為國家的正式的制度安排為西部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新的機遇。東西部的差距更多的表現為產業集群的差距。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還未形成能良性循環的產業集群,要縮小東西部差距,首先要在西部地區形成有影響的產業集群。
1、由於外部經濟規模的存在和路徑依賴的存在,使得在集群形成前就進入的企業可能面臨著更多的成本,產生出更多的外部性,而後來的企業往往可以免費享有這種外部性。從這壹點來理解,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實行的以“三減兩免”為代表的為外商投資的優惠條件,就是對其為產業集聚而做的先驅性工作的壹種補償或者說獎勵。體現了“效率優先的原則”。隨著改革開放向內地的不斷延伸,特區的許多優惠政策在全國各地不斷推廣,有的地區甚至制訂許多更為優惠的政策,各種名目繁多的開發區也應運而生。在東西部的投資政策已沒有多少區別的情況下,西部地區並沒有引進更多的外資。2004年的數據顯示東部地區吸引外資占全國的80%以上。拋開地理環境、人力資源、市場發育等來看,路徑依賴是關鍵因素。這種過強的路徑依賴對縮小“統籌東西部發展”是十分有害的。在東西部差距難以縮小的情況下,通過經濟、法律的手段來降低這種路徑依賴是必要的。理 由 如 下 : 第 壹 、 東西差距的客觀存在,第二、東部“三減兩免”等優惠措施是在西部並未實行的情況下單獨實行的。第三、隨著“入世”承諾期的陸續到來,對國內外企業在同壹地區實行同等對待的問題應到了解決的時候了。第四、東部地區產業集群己經進入良性循環的時期,可以靠自身的積累得到發展。
鄧小平的“兩個大局觀”指出:東部發展到壹定程度,要幫助西部的發展。是時候解決“兼顧公平”的問題了。由於西部基礎設施等硬件條件的落後,外商到西部投資的成本可能會高於東部,為吸引外商投資,同時考慮到避免各地為吸引外商而進行惡性競爭,應當在西部地區制訂統壹的優惠政策。為公平見,同樣的優惠措施也應該惠及東部來西部投資的企業。
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集群的形成不能再靠國家行政命令的來實現,西部地區要積極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特別要保護那些有可能形成產業集群的開創性企業。不僅要重視基礎設施硬件的建設,搞好投資環境的建設更為重要,集群的快速成長與其所在環境能否提供多樣性的服務有關。比如中介機構、法律服務體系、金融體系等等。人才的培養尤其重要,東部地區可以吸引到全國的優秀人才,而西部可能更多的要靠自己的培養。特別是在職業技術工人方面,這是產業集群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3、西部地區產業的發展不能只是東部的淘汰的轉移產業,也不僅僅發揮西部勞動力資源低廉的優勢,從提高產業競爭力的角度出發,西部產業競爭力的出路不完全在於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而應當形成更多的專業化產業地區,並加快使現在的壹些較為低級的產業機群過渡到組織化程度高創新性的產業機群。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應盡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只有作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形成競爭優勢。
4、從八十年代起,在浙江、蘇南、廣東等東部地區,通過市場引導,逐漸出現了產業集群,並表現出較高的產業競爭力和地區競爭力,固然離不開宏觀經濟背景和政府的支持,但商業文化確實是壹個無法忽視的重要因素。西部與東部相比,最為缺乏的就是商業文化的歷史熏陶。吸引東部投資到西部,所產生的“學習效應”可能比吸引來外資,對西部更有意義。
國家之間的競爭己逐步轉向企業之間的競爭、產業集群的竟爭。產業集群對於集群內企業而言,就是為區域內企業提供了租金,從而使企業獲得竟爭優勢。西部地區騰飛離不開產業集群量的增長和質的飛躍。發展西部的產業集群離不開宏觀經濟政策,要靠西部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要靠不斷地向先進地區學習。
(經濟學家, 大連理學院政法與經管學院,董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