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七國之亂指?

七國之亂指?

西漢七國之亂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154年發生的壹次叛亂,參與叛亂的***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

發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還有當時的皇後——呂後專權等原因。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曾經和大臣約定,只封劉姓的做王。但呂後掌握政權後,卻讓姓呂的做王,引起劉姓王的不滿。漢景帝做皇帝後,中央權利和地方王國的權利矛盾激化,大臣晁錯建議景帝減少諸侯王的管轄地,防止他們和中央對抗,結果成了七國之亂的導火線。

公元前154年,吳王在現在的江蘇揚州首先叛亂,接著楚王等六個王也叛亂了。漢景帝派將軍周亞夫領兵平定叛亂。周亞夫截斷了吳軍的退路,經過三個月,平定了叛軍。

漢景帝平定了王國叛亂,為後來漢武帝繼續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奠定了好的基礎。

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以後,逐漸鏟除異姓諸侯王。同時他“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又大封同姓子弟為王,用以屏藩朝廷。到公元前195年,劉姓諸王完全取代了原來異姓王的地位,然而,有些同姓王壹旦強大,就同異姓王壹樣,都想推翻朝廷,自己當皇帝掌握最高權力。

高祖劉邦分封子弟造成郡國並立的政策是個時代的錯誤。從鞏固劉家天下來看,雖然暫時收到效益,卻種下了長遠的禍根。高祖死後,諸侯王國,便壹天天發展強大起來,成為中央政府的威脅。因而從劉邦之後的惠帝、呂後,歷文、景之世,到武帝初年,都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鬥爭的時代。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即位,文帝是個機智、謹慎而有謀略的人,即位後很快就掌握了大權。此時,諸侯國勢力已強大起來,已據有“跨州兼郡,連城數十”(《漢書諸侯王表序》)的廣大國土,王國擁有很大的權力,可以自行設置任免丞相以下的各級官吏,征收賦稅,鑄造錢幣,掌握著地方財政、軍事大權。吳王劉濞甚至免除國內賦稅,專以采銅、鑄錢,制取海鹽作為財政收入,因此到文帝時期,各王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口數也大有增加,經濟力量最強的吳國所鑄的錢幣流通全國,王國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中央政權的鞏固。?

當西漢政權受到同姓王勢力的嚴重威脅時,朝廷中出現壹些力主加強皇權,實行削弱諸藩的政治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帝時的賈誼和景帝時的晁錯。?

漢文帝時,賈誼曾經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但當時沒有切實執行。到漢景帝時,禦史大夫晁錯看到諸侯王愈益驕橫,深感事態嚴重,便提出“削藩”的主張,他建議朝廷削減各王國的封地,逐步擴大中央直接控制的地盤,以利於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他特別指出吳王劉濞早就:“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並分析當時形勢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劉啟采納了晁錯的建議,開始著手減壹些大封國的領地,先後削奪趙國的常山郡、楚國的東海郡、以及膠西國的六個縣,當削到吳國的會稽郡和豫章郡時,在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糾合楚、膠西、膠東、菑川、濟南等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起兵發動了叛亂。***同反抗中央政府,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為首者是吳國。吳國不僅地盤大,兵員多,而且經濟實力雄厚。吳王劉濞對中央早有怨恨,長期稱病不朝,圖謀叛亂,奪了政權。當他獲悉朝廷正要削吳的消息,就馬上派出使臣,遊說各諸侯王,鼓勵他們壹起反叛。他鼓勵諸侯王時說:“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吳,諸王日夜用之弗能盡。”這就為發動叛亂戰爭提供了物質保證。於是,壹些諸侯王,便響應劉濞起兵發動叛亂。公元前154年,由吳王劉濞親自率領的吳楚兩國組成的叛軍主力二十余萬人,自廣陵,渡淮北上準備進攻京城長安。趙王屯兵境內,並暗中勾結匈權,準備伺機起兵。膠西、膠東、濟南、菑川等國聯兵圍攻仍然忠於朝廷的齊國。壹時間,七國同時發動叛亂。吳王劉濞深知與朝廷對抗,難服人心,便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把攻擊目標集中在晁錯身上,說他離間劉氏骨肉,自己起兵是為了清除皇帝身邊的壞人,並非反對皇帝。以此來掩蓋他陰謀推翻朝廷,奪取政權的真實目的。?

景帝被吳楚七國的聲勢嚇昏了,他聽信了晁錯政敵袁盎的讒言,以犧牲晁錯,換取諸侯王退兵,他授意丞相莊青翟等誣告晁錯不忠,把他處斬。然而,叛亂者不是為了晁錯壹人,而是誌在於推翻朝廷,自己稱帝,因此,景帝派袁盎去說服劉濞時,劉濞拒不跪拜接受詔令,卻笑著說:“我已經成為東帝了,還要向誰跪拜呢?”爾後把袁盎扣押起來。袁盎趁夜逃出,返回京城向朝廷報告情況。直到這時,漢景帝才完全覺悟,決定用武力平定叛亂。他派太尉周亞夫等領兵東征平叛。周亞夫奉命率軍東征時與吳楚聯軍相遇在下邑(今安徽碭山縣),吳楚聯軍人多勢眾,銳氣正盛,頻頻發動進攻,周亞夫正面擋敵,統率大軍,堅守不出,命令梁王劉武(列啟的弟弟)堅守梁都睢陽,讓吳楚的軍隊在此消耗實力。然後悄悄派出輕騎插入敵後,斷絕吳軍的糧道。吳楚軍攻睢陽不下,轉攻周亞夫率領的漢軍,周亞夫仍據險固守,不急於應戰。吳楚軍隊連戰無功,士氣低落,再加上此時軍糧斷絕,不得不退走。周亞夫揮兵猛追,吳王劉濞失敗,僅帶壹千多人,逃過長江,企圖退據東越,在漢王朝重賞的引誘下,東越人把他殺死。楚王劉戊也兵敗自殺,膠西等四國攻齊不克,漢兵到達,諸國各自潰敗,諸侯王被殺或自殺,趙王在漢軍圍攻下,城破自殺。聲勢浩大的吳楚七國之亂被完全平息。?

答案補充

吳楚七國之亂,開創了地方諸侯王大規模反叛朝廷,企圖爭取最高權力的先例。叛亂從發動到失敗,前後只經歷三個月。劉濞等人雖然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幌子,但是其用心狡詐,不能長久地欺騙別人。漢景帝曾問從前方回來的將士:“聞晁錯死,吳楚罷(兵)不?”將士回答:“吳王為反數十年矣。”以“誅(晁)錯為名,其意非在(晁)錯也。”對於劉濞的險惡陰謀,人們越來越清楚,因此,這次叛亂不得人心,得不到人們的支持,所以迅速失敗了。?

平定吳楚叛亂後,漢王朝的威望大為提高,漢景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嚴格控制王國,下令諸侯王不得再親自治國,封國中所有的官吏,皆由中央皇帝任免。減少王國的官員數目,降低王國官員品級,此後,中央的權力大為加強。到武帝時期繼續削除諸侯王勢力,諸侯國也就名存實亡。皇權得到了進壹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