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鶚與吳三春”的傳奇故事,最早以山歌、溫州鼓詞、溫州花鼓、唱龍舟等形式在浙南民間廣為傳唱。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吸引了藝術家們的註意。1955年春,上海激動越劇團將故事改編成越劇《魂斷桃花嶺》,在中國大劇院首演壹個月。同年冬,劇本經過修改,由杭州越劇團在杭州新中國劇院演出。1956,原溫州師範學校教師陳偉俊根據高鶚、吳三春的歌詞,將故事改編成張輝的小說《甌江怨》(又名高鶚、吳三春)。同年,劇作家林和鄭伯庸將高鶚和吳三春的傳奇故事再次改編成越劇《桃花嶺》,在杭州演出,該劇在杭州演出,同年,該劇在杭州演出1958年,上海電影制片廠著名導演到溫州了解高鶚和吳三春的傳奇故事, 稱之為“壹個不遜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並積極計劃將其拍成電影(但後來因與劇作家何瓊偉在拍攝體裁上的分歧而未能付諸實施)。 後來,著名電影演員趙丹、黃宗英還帶著作曲家黃準到溫州修改書籍,準備拍攝電影歌舞劇《高集與吳三春》。當時“文革”爆發,也告吹了。上世紀80年代,這個愛情故事被改編成了甌劇電視劇《高鶚與吳三春》,新古裝劇《百鳥圖》。公元21世紀,溫州甌劇團編劇張烈寫了折子戲《桃花嶺》,是原著《高鶚與吳三春》的結尾部分。兩人都是桃花嶺雙殉,蒼南甌劇演員蔡小秋飾演吳三春。這部劇在中央電視臺戲劇頻道播出,好評如潮。
在很多傳奇文本中,所傳唱的故事結局並不壹致,有的以悲劇警示世人,有的以喜劇愉悅人心。但是大多數早期的歌本都以快樂的喜劇結尾。有些漫畫歌本的結尾是高集和吳三春在高中生兒育女,有些結尾是高集被溫州知府收為養子,幸福地嫁給了吳三春。悲劇歌本旨在強調高鶚與吳三春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大多以吳三春在轎子裏割傷自己,高鶚瘋狂跳入洶湧的甌江而告終。
在龍泉地區,高鶚和吳三春的傳說大多以喜劇結尾。近年來,龍泉文化部門還以舞蹈的形式演出了《高集與吳三春》,受到了群眾的歡迎。根據原著故事,本土作家葉放將高集、吳三春改編成16集抗日電視劇,目前正在尋找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