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佛教漸悟,和頓悟,為什麽朵悟很容易走偏

佛教漸悟,和頓悟,為什麽朵悟很容易走偏

禪門中所說的“頓悟”和“漸悟”的關系妳知道多少,聖嚴法師開示。

“頓悟成佛”是禪宗的核心教義。在禪宗史上,人們之所以推六祖慧能為禪宗的實際創始人,而不是早期的其他祖師,就是因為慧能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所謂“南能北秀”或“南頓北漸,反映的正是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頓悟”禪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漸悟”禪的差異,而南宗的“頓悟”禪真正體現了“中國禪”的精髓。談禪宗必及“頓悟”,然而,到底什麽是“頓悟”,並非壹個可以隨意回答的問題。

當年六祖慧能大師自幼家庭貧寒,以上山打柴賣柴為生。有壹天他去給壹個員外去送柴,聽到這個員外在讀壹本書,當讀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正好慧能聽到了,當下若有所悟。忙問員外這是什麽經文,員外告訴他這是《金剛經》,並說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大師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妳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壹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從這裏就可看出慧能悟性極高。

弘忍大師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慧能在碓房老老實實地做了八個月的活,壹次也沒上堂上去聽法。我想這八個月慧能不可能只舂米,我想他也是在思考,想必是在思考《金剛經》上那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慧能大師這八個月也是沒閑著,這應該為他以後“頓悟”奠定了基礎,當然慧能大師雖然不識字,卻是上根利根之人。

我們表面上看,五祖給慧能講《金剛經》的要義,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於言下大徹大悟了。其實那八個月慧能想什麽,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八個月都沒聽五祖講法,想必這八個月為慧能大師頓悟奠定了基礎也說不定。而且明心見性後,還要守性不移。

而且是“理需頓悟,事需漸修”,達摩祖師《血脈論》裏邊還要“起行”,“理需頓悟”。如果沒有它,妳修什麽呢,也不知道怎麽修,都悟了之後“,這也是禪宗講的悟後起修。而禪宗的“頓悟”。慧能大師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他度眾生的對象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根以下的人都不是他的對象,也就是說,這個門妳進不來。

聖嚴法師開示:頓悟與漸悟頓漸的問題,許多人都要誤解,總以為頓教的法門與漸教的法門,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修行法,許多貪圖便宜的人,也都偏愛頓教而妄斥漸教。大家都知道,禪宗是主張頓悟的,是主張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張前念迷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的。除了禪宗之外,沒有壹個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當而開門見山的了,所以禪宗的許多人,往往要批評學漸教的人,是知解宗徒。其實,頓漸兩種法門,乃是壹體的兩面:頓是由漸而頓,漸是因頓而漸;沒有漸,決沒有頓,有了頓,必先有漸;漸是頓的成因,頓是漸的結果。這個問題,我在1958年,就已有了這樣的見解:“所謂頓悟,乃是最後壹念的點破,或最後壹緣的成熟,……

同樣的,我們學佛,因為往昔生中的根機深厚,所以生到現世,只要偶受壹個禪門所說的機鋒,便可壹念點破,而頓超悟入凡上的聖域。那麽所謂頓悟,也沒有什麽神秘可言了。”因此,若從佛的果位上看眾生,壹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視眾生等同於佛,這是頓教;若從眾生位上看佛,眾生雖可成佛,眾生成佛必須經五十二個階位的長期修行,才能到達佛位,這就是漸教。到了漸修的圓滿,佛的果位,亦必頓然顯現──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反過來說,頓也是漸的開始,漸乃是頓的實踐,頓是漸的啟發,漸是頓的延續。

因為,中國禪宗所稱的頓悟,是指頓時悟到佛的知見──法華經把佛的知見的證得,分成兩面的四階,稱為“開、示、悟、入”,開與示的工作,是由佛陀擔任的、對眾生做的,將眾生本有的佛性之庫藏打開來,指示給眾生,稱為開示;悟與入是由眾生自己做的,眾生明白了自性本來可以成佛,這就是悟,悟後如法修持,才能進入佛的知見之門。若以階位衡量,悟佛知見,是在未登初地的凡位菩薩,入佛知見,是在登了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因為,唯有初地以上,才能壹分壹分地斷無明,壹分壹分地證覺性。初地以前,都是準備工夫。可見,頓悟是悟的理體法性或佛性,頓悟並不就等於成佛;漸修是修的事相功德,唯有積於漸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頓悟,事以漸修──這是頓漸問題的又壹答案。

然而世上不自量力的人太多,不估量自己的根性,就動輒笑其他修行法門“著相”,境界太低,而自己又做不到。正如慧能大師所說:“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百丈懷海禪師雖然建立叢林,他也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萬修萬人去。凈土宗六祖 、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師永明禪師雲: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所以很多人不是上根利根之人,還是老實念佛為好。念佛的方法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了,“發菩提心,壹向專念”。在《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也講了自己是如何念佛的,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蕅益大師也在《彌陀要解》中講過,“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就是深信切願持名念佛,深信阿彌陀佛和西方凈土的存在,和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渡眾生,發願願意往生西方凈土,這就是深信切願,信願行即是念佛三資糧。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