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珠三角九市)。《規劃》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壹帶壹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機構認為,隨著大灣區規劃正式落地,粵港澳大灣區投資主題有望不斷升溫。
投資熱點1 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東移的繼承者
《規劃》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中信建投研報提出,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新經濟或將是粵港澳大灣區蘊含的產業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泛的產業結構,除了擁有大量高新技術產業之外,還存在許多不同的傳統制造業,這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新材料、雲計算、工業互聯網、新壹代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與傳統工業結合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發達、產業體系健全,這為研發、物流、金融、信息技術、商務、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優質生活圈的建立也意味著休閑旅遊、養老、教育、文化娛樂生活性服務業也將迎來又好又快的發展階段。
中信證券研報提出,電子信息產業等高科技領域將是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隨著珠江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初具規模,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東移的繼承者,並迎來中國內地在該領域的第二輪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預計其中最受益的將是消費電子、半導體產業、顯示面板等子領域。
投資熱點2 交通業、基建領域——預計到2020年,大灣區實現“市市通高鐵”
《規劃》在交通運輸體系方面提出了多條舉措,包括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暢通對外綜合運輸通道,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
中信證券指出,區域交通壹體化蘊藏重要投資機會。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壹項重點就是打通各類軟硬件障礙,促進各地深度融合發展,實現各地優勢的整體化。從目前已有的交通網絡布局來看,預計大部分規劃應該還是會落在珠三角內部區域互通方面,而且未來資金到位的方式應該還會是“政府投資為主導,民間資本部分參與”。預計到2020年,大灣區鐵路運營總裏程達5500公裏,以高速鐵路為骨幹的鐵路網絡基本形成,實現“市市通高鐵”。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設等投資也將提速,大灣區的主要城市都將新建/擴建壹批機場,重點項目包括珠三角新幹線機場新建工程,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珠海金灣機場、揭陽潮汕機場、惠州平潭機場等機場改擴建工程等。
華泰證券研報表示,基建、港口物流等相關公司受益邏輯較為明確。基建投資壹方面來源於廣東和香港與澳門的聯通,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建設落地,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等,另壹方面來源於廣東省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港口物流方面,灣區的建設有望促進貿易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廣東省全年實現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82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比重為24.5%。如果再加上香港貿易中心每年8萬億左右的進出口(含轉口)貿易額,大灣區有望成為我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基地。
投資熱點3 金融業——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的“支柱性”產業
發展金融服務業是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之壹,《規劃》提出,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具體措施包括支持廣州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支持深圳發展以深交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不斷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
申萬宏源研報指出,金融業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的支柱性產業。粵港澳三地達成分工合作後,有助於激發深圳科技產業和新制造業的潛力。此外,深圳也有望與香港、澳門形成區域金融生態體系。
中信證券研報提出,金融行業是重要的投資機會之壹。粵港澳大灣區項目預計將強化金融服務業的多個領域(主要是在香港)。因此,銀行、交易所和金融科技具備增長潛力。股票層面上,盡管隨著時間推移,所有金融股都有望受益於該規劃,但香港的本地銀行如中銀香港和匯豐銀行可能會是最大受益者。另外,更重要的是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改革,大灣區將進壹步支持區域內風投,及創新孵化。
華泰證券也將金融業列入關註主線之壹。粵港澳大灣區將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托,打造引領泛珠、輻射東南亞、服務“壹帶壹路”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核心圈。
投資熱點4 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將最先受益
申萬宏源研報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房地產行業無疑將最先受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不斷推進,將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群遷移。這部分新增人口對房地產需求穩步增長。同時,土地估值也將迎來政策紅利期。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內具有豐富開發經驗的房地產企業,完全有可能把握本輪機遇。在深圳和廣州擁有大量存量土地儲備的公司,可能具備資源重估的空間。地產公司也可以新增土地儲備,追求規模的可持續增長。同時,大灣區內的城市群產業園區也值得關註,傳統產業升級創新園區,促進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調整。
新京報記者 顧誌娟 編輯 陳莉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