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戌時(晚7—9點),61歲的嘉慶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由於事發突然,所以直到同年的八月二十二,裝載已去世27天的嘉慶梓宮才運抵京師暫安乾清宮,第二年的三月二十三(1821年,道光元年)葬入昌陵地宮之內。而關於其位於太平峪的萬年吉地,也是擁有許多傳奇之處的,排在第壹位的便是昌陵獨壹無二的選址過程。 三年零三天的「 ”讓位不讓權” 之所以說獨壹無二,來源於嘉慶本人與其父乾隆的別樣關系。眾所周知,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嘉慶本身就自帶熱點,他是整個清朝歷史上唯壹的壹位受禪而登基的皇帝,而他的父親乾隆同樣也成為了清史上唯壹的太上皇。從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十壹月初八通過「 ”密立皇儲”的方式被密立為皇太子,到1795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被公開皇儲的身份,並且就連永琰自己登基繼位的日子都是乾隆替兒子提前定好的,以第二年(1796)的正月初壹為嘉慶元年。 嘉慶畫像 要說嘉慶本人的資質,在乾隆諸位皇子當中並非身居佼佼之列。從1723年(雍正元年)八月十七開始,雍正所創立的「 ”密立皇儲”之法已成為後世皇帝所效仿之制,而事實也充分證明了此法確實行之有效。後來的乾隆自然要效法父親將這壹制度發揚光大。按照慣例,乾隆也應和雍正壹樣,在繼位之初就選定接班人,事實上他也確實在1736年就選定了嫡長子(皇次子)永璉作為接班人。但可惜的是,永璉在1738年(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早夭,年僅9歲。後欲立嫡次子(皇七子)永琮,還沒來得及付諸行動,永琮也於1748年(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早殤,年僅2歲。後來,乾隆又鐘意於皇五子永琪,奈何永琪也於1766年(乾隆三十壹年)三月初八英年早逝,年僅26歲。 到了1773年立永琰為皇太子的時候,乾隆已然是壹個年逾6旬(63歲)的老者,雖然精神尚十分矍鑠,但立儲之事較父親所定之制來看不能再拖了。所以經過反復甄選慎之又慎,乾隆最終將時年14歲的皇十五子永琰選為了未來的接班人。 乾隆劇照 1796年(嘉慶元年)正月初壹,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之中,舉行了清朝唯壹的壹次授受禪位大典。86歲的乾隆將象征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的「 ”皇帝之寶”親自交到了時年37歲的永琰手中,自此開啟了長達25年的嘉慶時代。 ?朕仰承昊眷康強逢吉,壹日不至倦勤,即壹日不敢懈弛。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秉承,不致錯失。 雖然伴隨1796年禪位授受的開啟,標誌著嘉慶時代的到來,但實際上,在1799年(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之前,朝中大權仍然被乾隆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期間,乾隆以「 ”仍當恭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秉承,不致錯失”為由,通過這種「 ”讓位不讓權”的方式使其成為史上實際執掌朝政時間最長的帝王。 嘉慶劇照 當然,如果諸位朋友認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對於國家的掌控僅僅處於朝政方面,那就太低估這位「 ”十全老人”的實力了。雖然嘉慶對於乾隆來說並非皇位的最佳人選,但由於諸多原因,最終還是將皇位傳給了永琰。也正因為對這位接班人的不放心,所以不僅在朝政方面乾隆要事無巨細壹概過問,而且就連兒子未來的萬年吉地選址,乾隆都顯得異常關心。 獨壹無二的吉地選址 按照自康熙以來的祖制,每位皇帝繼位之初,就應將自己未來的萬年吉地選址提上日程。嘉慶之前的雍正、乾隆皆如是(雍正泰陵於1727年雍正五年開始下詔蔔擇,乾隆裕陵於1738年乾隆三年開始下詔蔔擇),所以嘉慶也應遵循祖制在繼位之初就蔔擇陵址,而事實上他的吉地選址也確實是在繼位之初就開始籌劃,只不過這次選址的主導者是乾隆而非嘉慶。 清代皇陵選址用時統計表(截止到昌陵) 按照往常的成例(從後金時代開始),皇帝的吉地選址應當自己或者由嗣皇帝來定,但由於乾隆和嘉慶當時特殊的關系(太上皇健在而且仍掌大權),所以嘉慶吉地的選址實際上是由太上皇乾隆欽定,這也使後來的昌陵成為了整個清朝歷史上唯壹「 ”父為子”而定之皇陵,而乾隆之所以在此事上如此上心,對掌控全局的眷戀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出於平衡東西二陵之間的葬所數量的考慮。 順治帝於1651年(順治八年)十二月通過「 ”遙擲佩韘”的方式選定位於遵化的昌瑞山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皇家陵址,也就是我們後世所熟知的清東陵,順治的寶宮與康熙的梓宮分別於1663年(康熙二年)六月初六、1723年(雍正元年)九月初壹葬入位於東陵之內的孝陵和景陵之中。到了雍正初年,本該也在東陵境內蔔擇陵址,但對於吉地把關極其嚴格的雍正,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最終在位於易縣的永寧山下找到自己心目當中的完美之地。 清孝陵石牌坊 向例皇帝登基後即應選擇萬年吉地。乾隆元年,朕紹登大寶,本欲於泰陵附近地方相建萬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寢在西,朕萬年吉地設又近依皇考,萬萬年後,我子孫亦思近依祖父,俱選吉京西,則與東路孝陵、景陵日遠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是以朕萬年吉地即建在東陵界內之聖水峪。若嗣皇帝及孫曾輩因朕吉地在東擇建,則又與泰陵疏隔,亦非似續相繼之義。嗣皇帝萬年吉地自應在西陵界內蔔擇。著各衙門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謹選建。至朕孫纘承統緒時,其吉地又當建在東陵界內。 也從雍正營建泰陵之後,清朝在關內便出現了以京師為中心東西對稱的兩座皇家陵園,但雍正生前並未想到會給他的繼任者帶來壹個世紀難題。到了乾隆初年理應盡早蔔擇陵址的情況下,卻面臨陵址該在東陵還是西陵相度的問題。從1738年(乾隆三年)開始,乾隆命訥親、海望等人先後相度了密雲縣的董各莊,遵化的九鳳朝陽山、霍家莊,也曾想著在父親雍正的泰陵附近蔔擇。但轉念壹想,如果以「 ”子隨父葬”的名義建在西陵,隨著後世皇帝的逐壹效仿,勢必會導致東陵境內只有孝陵和景陵兩座帝陵從而顯得孤單冷清,這也會讓乾隆「 ”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於是經過詳加思慮,最終其裕陵陵址選定在位於東陵境內順治孝陵以西的勝水峪,與祖父康熙位於孝陵以東的景陵遙相呼應。 我朝景運龐鴻,慶延瓜瓞,承承繼繼,各依昭穆次序,叠分東西,壹脈相聯,不致遞推遞遠。且遵化、易州兩處山川深邃,靈秀所鐘,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於他處另為選擇,有妨小民田產,實為萬世良法。我子孫惟當恪遵朕旨,溯源篤本,衍慶延禧,億萬斯年,相承勿替,此則我大清無疆之福也。 在自己的陵址選好後,出於整體全局的考慮,乾隆也為後世皇帝怎樣兆葬做了規定。經過幾十年的思慮,乾隆於1797年(嘉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二)這壹天以太上皇的身份特下壹道諭旨,以「 ”若嗣皇帝及孫曾輩因朕吉地在東擇建,則又與泰陵疏隔,亦非似續相繼之義”為由,命後世歷代君主秉承「 ”承承繼繼,各依昭穆次序,叠分東西”的宗旨。 乾隆以太上皇名義所頒布的關於昭穆次序的諭旨 乾隆的思慮不可謂不周全,並且在這份諭旨當中,為了將昭穆制度落到實處,他還直接點明了身為嗣皇帝的嘉慶和未來的孫輩皇帝的蔔陵範圍。「 ”嗣皇帝萬年吉地自應在西陵界內蔔擇”、「 ”至朕孫纘承統緒時,其吉地又當建在東陵界內”。從嘉慶時常言及「 ”易州太平峪系皇考賜朕之吉地”便可看出乾隆「 ”父為子定陵”壹事所言非虛。 眾水隨山而下,無不到堂會局,正所謂四維同弼,八極統環,成萬國來朝之氣象也。尤可慶者,壽星山前壹水自南而北特朝案外,伏查南極為壽星之位,此方秀水入朝,術家謂之長壽水。以此推論,太平峪擬作萬年吉地允足為萬壽無疆之慶。臣等率領該員等連日敬謹周圍相度,再講求據該員等意見,均屬相同,理合繪圖貼說,恭呈禦覽。並將通曉風水及繪圖人員銜名另繕清單壹聞,謹奏。 根據《清仁宗實錄》和《清史稿.仁宗本紀》當中的記載,嘉慶的萬年吉地於1796年下詔蔔擇,經過時為戶部尚書的富察.福長安(壹等忠勇公傅恒四子、乾隆帝孝賢皇後之侄)、內務府大臣金佳.缊布(吏部尚書金簡之子,乾隆朝淑嘉皇貴妃之侄)等壹眾堪輿大臣的仔細勘查之後,在次年(1797,嘉慶二年)的三月初七上奏,以「 ”堂局圓正,印證分明,四維同弼,八極統環,成萬國來朝之氣象也”為由,將泰陵以西壹公裏處的太平峪作為吉地的最佳之選,該址受到了乾隆以及嘉慶父子二人的壹致認可。至同年五月,太平峪已開始撒灰線,從下詔蔔擇到確定陵址,僅僅用了不到壹年的時間,由此看出當時的效率還是非常高的。 別具壹格的昌陵規制 選址定好後,便是創建吉地工程的承修陣容。從1797年(嘉慶二年)五月,壹直到1800年(嘉慶五年)九月,嘉慶帝先後分五次組建或改換太平峪工程承修陣容,其中不乏我們所耳熟能詳之人:1797年五月二十壹任命戶部尚書範宜恒、禮部尚書封勒察.德明、禮部左侍郎覺羅.鐵保、工部左侍郎鈕祜祿.成德(道光帝孝全皇後曾祖父)、趙佑、總管內務府大臣金佳.缊布;同時在吉地工料監工壹事上,任命文華殿大學士鈕祜祿.和珅(著名乾隆朝權臣)、戶部尚書福長安為督辦大臣;1799年(嘉慶四年)五月十四,以兵部右侍郎江蘭代替時年72歲的鈕祜祿.成德;1800年(嘉慶五年)四月二十二,增加三等公喜塔臘.盛住(嘉慶帝孝淑皇後之兄)為西陵內務府大臣,同時命戶部尚書鈕祜祿.布彥達賚(道光帝孝穆皇後之父)為承修大臣;同年九月,增加兵部尚書汪承霈(太子太師汪由敦之子)、杭州將軍範建豐為承修大臣。前前後後***計有13人參與了太平峪陵寢的修建,由此足以看出嘉慶對自己吉地的重視。 嘉慶太平峪吉地承修陣容統計表 準其照樣建造。其地宮照勝水峪。大碑樓將來在七孔橋之北建蓋,其券外壹切規制、妃衙門殿座、券池,俱照泰陵式樣建蓋。 不僅如此,當時任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和珅於1797年(嘉慶二年)九月十六將太平峪的設計圖樣和燙樣「 ”恭呈禦覽”之後,嘉慶從整體上給出了「 ”準其照樣建造”的答復,但緊接著又給出「 ”地宮照勝水峪,券外壹切規制俱照泰陵式樣而建”的意見。三年後,嘉慶又壹次重申「 ”外式照泰陵,內式照裕陵”的修建宗旨。 而所謂的「 ”券外壹切”或者「 ”外式”,顯而易見,就是指在地面之上可以直觀看到的所有建築,內式則是指整個地宮。簡而言之,在嘉慶帝的規劃當中,自己的萬年吉地要地面建築仿照泰陵而建,地下建築仿照裕陵而建。至於為何會選擇這樣別具壹格無舊例可循的陵寢規制,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泰陵布局圖 第壹,背景優勢——雍正的新辟陵區和乾隆的昭穆之制 前面說到,雍正在易縣永寧山蔔擇吉地,相當於在遵化之外又開創了另壹個陵區,這既是突破也是創新。而乾隆面臨如何蔔擇的問題,最終選擇了「 ”展孝思而申愛慕”定址東陵,並且還以傳承上千年的昭穆之制來作為後世皇帝葬所的參考標準,根據這個標準,嘉慶的吉地選在了位於西陵的太平峪,作為西陵的第二座皇陵,嘉慶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參考條件:既可以參照東陵的孝景裕三陵,也可以參考西陵的泰陵。 第二,吸睛優勢——泰陵與裕陵規制及地位之概覽 泰陵作為清西陵中第壹座皇陵,既是首陵也是主陵。在它的規制當中,除卻其余非首陵(主陵)所應有的規制外,泰陵還同東陵的孝陵壹般,擁有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等建築。而位於東陵勝水峪的裕陵,雖然與主陵孝陵在規制上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地面建築中,與西陵的泰陵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拿神路兩旁的石像生來說,作為主陵的泰陵僅建有五對(獅子大象駿馬文臣武將),而非首陵的裕陵卻建有足足八對之多(獅子大象駿馬文臣武將駱駝麒麟狻猊)。並且在裕陵地宮之內,還布滿經文佛像,地面以青白石鋪就,相比之下,泰陵地宮無經文佛像、且僅以磚墁地鋪就,顯得遜色很多。 乾隆裕陵石像生(8對,相較泰陵多了駱駝麒麟與狻猊) 第三、嘉慶別出心裁背後的多維度思慮 在背景優勢和吸睛優勢的前提下,嘉慶既羨慕祖父雍正泰陵整體上的龐然大氣,又對父親乾隆裕陵的地宮和地面部分建築心生向往。但羨慕歸羨慕,在此時擁有壹顆清醒的頭腦還是非常重要的,而嘉慶很顯然做到了。 他位於太平峪的吉地,距離皇祖的泰陵僅二裏之遙,但並非西陵首陵。如果單純按照父親裕陵的地面規制,但這樣明顯會超越泰陵(8對石像生、三座壹孔玉帶拱橋),既有違祖制也難免會被扣上「 ”不敬不孝”之名。如果單純地宮仿照泰陵而建,則與裕陵相差甚遠,這也並非嘉慶心中所望。 雍正泰陵鳥瞰 思來想去,嘉慶終於想到了壹個兩全其美之策,就是將上述的想法做壹個顛倒,地面建築仿照泰陵,既彰顯了對同陵區內泰陵的尊重,也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敬祖愛親的美名。而地宮仿照裕陵,雖然明顯超越了皇祖之陵,但由於身處地下,且當時皇陵屬於嚴密保護區域,所以即使逾制也無需擔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圓了嘉慶本人之夢,真可謂是高明之舉。 史海君說: 雖然嘉慶在纘承統緒壹事上,並非乾隆最中意的首選之人,但從其對自己萬年吉地規制內外分建壹事的做法上來看,嘉慶在遵循祖制的同時可以圓了自己的夙願,不得不說還是有其過人之處。 那麽,嘉慶昌陵如此獨壹無二的規制,是他的突發奇想還是深謀遠慮?在此處,已然明晰。不論對兩座帝陵規制上的知之甚廣,還是對祖宗法度的多維度思慮,都能體現出他的良苦用心,嘉慶是通過多年來的深謀遠慮,才可以得出最終內外分建這樣的上上之策。 昌陵琉璃花門 當然,雖然地面上仿泰陵而建,但為了與主陵加以區分,嘉慶昌陵的外式建築還是有所保留的。諸如泰陵的七孔拱橋,昌陵改為五孔,泰陵隆恩殿以金磚鋪就,而昌陵僅以花斑石鋪就。這些都可以看出,在世人眼中「 ”資質平庸”的嘉慶,也有善於觀察、思慮周全的壹面,這點確實值得我們後世所肯定。
參考資料:
《陵寢易知》 《昌瑞山萬年統誌》 《乾隆朝上諭檔》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 《內務府奏案》 《清世宗實錄》、《清高宗實錄》、《清仁宗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世宗本紀》、《清史稿.高宗本紀》、《清史稿.仁宗本紀》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 ”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