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薛家將”在歷史上有哪些主將,薛剛反唐是真的嗎?

“薛家將”在歷史上有哪些主將,薛剛反唐是真的嗎?

壹、“薛家將”的第壹代主人公薛仁貴

歷史上的“薛家將”大名鼎鼎。

“薛家將”的第壹代主人公叫薛仁貴。薛仁貴是是唐太宗朝後期的主要軍事統帥。

薛仁貴出身窮苦農民,武藝高強,唐太宗征高麗時從軍。薛仁貴在遼東戰場上屢立奇功,曾身著白盔白甲橫掃敵陣,引起太宗註意,將薛仁貴調入禁衛軍。

唐高宗繼位後,鐵勒叛亂,薛仁貴率軍平叛,對方派驍騎數十前來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嚇得其余人全部投降,薛仁貴將其全部活埋。唐軍不久即平定叛亂,此即為“三箭定天山”。

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薛仁貴與李績等同征高麗,連敗高麗軍於新城、扶余,經兩年奮戰,終於平定高麗。薛仁貴在勝利後被派鎮守平壤,統領高麗境內的常駐唐軍。

鹹亨元年(670年),薛仁貴率唐軍十萬征討吐蕃,但由於副將郭待封私自行事,薛仁貴部被吐蕃軍四十萬所圍,唐軍大敗,戰後薛仁貴被撤職。

不久高麗叛亂,薛仁貴再次被啟用,但不久後又因罪被流放。直到開耀元年(681年),六十八歲的薛仁貴才因大赦回朝,率軍抗擊突厥。突厥聽說領軍的是薛仁貴,嚇得四散而逃,唐軍大獲全勝。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病死,享年70。

二、“薛家將”的第二代主人公薛訥(戲曲演義《薛丁山征西》中叫薛丁山)

在民間故事《薛丁山征西》中,薛仁貴的兒子薛丁山娶樊梨花、竇仙童、陳金定為妻,率軍平定了西涼國,後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唐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回到真實的歷史中,薛丁山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薛丁山是真實歷史人物薛訥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歷史上沒有薛丁山這個人。

薛訥,字慎言,是薛仁貴之子。他是將門之子,北征慘敗,西征大捷。

薛訥繼承了父親薛仁貴的軍事才能。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後突厥復興、契丹人叛亂,河北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在這危急時刻,薛訥受命鎮守幽州。

薛訥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三朝,用自己的才幹守衛著邊疆,贏得了朝中的信任,他屢立戰功,地位越來越高,成了大唐第壹位節度使。

因此,在真實的歷史上,武則天並沒有處死薛訥,對他反而委以重任。

唐玄宗即位後(713年),在新豐講武,薛訥升為左軍節度。當時唐軍軍容不整,唐玄宗震怒,流放了兵部尚書郭元振,斬殺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

各路軍馬震驚失措,隊形散亂,只有薛訥和朔方道大總管解琬二人所領兵馬巋然不動。唐玄宗派遣輕騎召見薛訥,企圖進入薛訥軍營,但薛訥治軍嚴整,嚴禁使者隨意進入軍營,唐玄宗為此大加贊賞薛訥,盛贊薛訥有周亞夫之風。

唐玄宗對薛訥也是十分信任,屢次委以重任。

第二年(714年),薛訥受命統帥諸將,出兵北征奚、契丹。時值六月,天氣悶熱,諸將沒有聽從薛訥的調遣,當唐軍行至灤河時,奚、契丹設伏擊之,唐軍全軍覆沒。薛訥突出重圍,歸罪於諸將,唐玄宗斬殺了諸將,免了薛訥之職。

同年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眾十萬進攻唐朝,西境告急。唐玄宗下詔薛訥以白衣的身份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與大仆少卿王晙等率兵西征吐蕃。

經過兩個月的行軍後,唐軍在武階驛與吐蕃大軍遭遇,薛訥與王晙密切配合,壹戰擊敗了吐蕃大軍,兩位大將趁勝追擊,又在長城堡取得了大勝,使吐蕃傷亡了數萬人,唐軍盡收吐蕃所掠羊馬及其器械。吐蕃遭遇了這次重大的失敗後,對大唐的進犯為之減少,薛訥可謂功不可沒。

715年,薛訥受命鎮守涼州,以防禦後突厥,再次立了戰功。壹年後,薛訥以年老致仕,回家休養。

720年,壹代名將薛訥死在家中,享年72歲,永遠結束了馳騁沙場的生活。

因此,民間戲曲演義《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是後來的戲曲家編造的戲曲故事:根據壹是歷史上時根本沒有薛丁山、樊梨花等人,根據二是當時根本沒有薛丁山被武則天下令處死這回事。

三、“薛家將”的第三代主人公薛嵩(戲曲演義《薛剛反唐》中叫薛剛)。

在有關薛仁貴壹族的民間文學中,除了《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外,還有壹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薛剛反唐》。

薛剛是《薛剛反唐》的主人公,在戲劇中是薛丁山的第三子。

《薛剛反唐》是壹部戲曲演義,描寫的是唐朝薛仁貴的孫子薛剛聚集天下英雄好漢,輔佐廬陵王李顯,壹路經歷了艱難險阻,最終推翻了武周,廢除了武則天的王朝,重建大唐天下。

這是小說中的故事,那麽歷史上是否有薛剛反唐這麽壹回事呢?

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的孫子的確反過大唐,不過這個造反的孫子並不叫薛剛,而叫薛嵩。薛嵩也不是薛丁山的兒子,而是薛仁貴第五子薛楚玉的兒子。

薛嵩,本名薛尹,字嵩,生活於燕、薊之間,他為人豪邁,十分擅長騎射,臂力十分大,以臂力騎射聞名。

此時的唐玄宗也不再勵精圖治,他開始沈迷於享樂,整天和楊貴妃鬼混,朝政大權被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壹手掌控。薛嵩是壹個剛直的人,不懂得溜須拍馬、曲意逢迎,壹腔抱負無處施展。

天寶十五年(755年),安祿山在範陽起兵造反,薛嵩因家族被排擠,自身被壓抑,早就對李唐王朝深為不滿。薛嵩於是參與了安祿山的叛亂,累戰有功。由於薛嵩作戰勇敢,被安史叛軍提拔為相州刺史,成為封疆大吏。

但情況急轉直下,安史叛軍屢屢失利,後來被唐軍擊潰。

李唐王朝派遣仆固懷恩率唐軍收復河朔地區。薛嵩聞訊大驚失色,為了保全家族,薛嵩選擇向李唐王朝投降,以相、衛、洺、邢四州奉送給唐朝,被封為昭義節度使。

薛嵩在以四郡降唐之後,壹直致力於唐朝的恢復,恪守自己的職位,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反唐”跡象。

而且薛嵩在唐朝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中,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

公元773年,薛嵩病死。

因此,民間流傳的是“薛剛反唐”的故事是後來的戲曲家編造的戲曲故事:根據壹是當時根本沒有薛剛這個人,根據二是當時根本沒有薛剛反武則天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