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古宅的前門
在河南工業大學東門320米處,就是被稱為鄭州百年古宅的天祥博物館。博物館往北849米,就是鄭州最北端的繞城高速了。而這高速出了城區,就是貫穿東西的大動脈連霍高速。這院宅邸在2007年左右的時候,就掩藏在壹片工地之中,顯得十分的紮眼。
如今,鄭州1號線從地下穿街而過,四周圍也是高樓林立。高新區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接近尾聲,東史馬村的村民也早已經過拆遷,統壹住進了政府的安置小區裏。只有這片鬧市裏的古舊宅邸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想當初拆遷的時候,誰不知道這是赫赫有名的"釘子戶"。
乾隆年間壹個省部級官員的府邸
鄭州高新區的溝趙鄉,在拆遷改造成為街道辦,東史馬村就歸屬溝趙。如今村裏人都成為了市民,早已搬進了大樓裏,只有任家,還在守護著他家的舊宅院。誰不知道,東史馬村在過去也是出過高官的。布政使,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就出在他任家。
道光皇帝賜匾復制件
任德潤是清乾隆年間的布政使,也就是地方壹省比巡撫低壹階的藩臺,屬於從二品或者正三品的高官,在古代也算是半個封疆大吏了。任德潤的老家是東史馬村,做官的時候帶著家眷常年在外奔波,因為官員的回避制度,他所任職的省份都是外地。
而且每壹個任職的省份,最長不過兩三年左右。因此入仕做官的那些年,任德潤和他的家眷都是在全國各地奔走的。讀書入仕,這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唯壹出路。如果能力出眾,則像任德潤這樣可高官厚祿。而到了壹定年紀,則要回歸祖裏。
做官自是為了封妻蔭子,任德潤退休返鄉之後,便專壹經營起了自家的田地。正所謂壹等人忠誠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任德潤榮歸故裏之後,便開始修建屬於自己的宅院。宅院大約是從乾隆四十年左右開始修建的。
空中鳥瞰任家古宅
任德潤在世的時候宅邸初步修建了起來,其後子孫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續建和擴建。道光18年,道光皇帝還賜匾"輔翼國政"和"望重幹城",這兩塊匾額分別被任家的後世子孫掛在大門和二門的門楣上了。不過原匾由於時代久遠早已毀損,現在的匾額是復原件。
只有二門門檐上的"皇恩浩蕩"和三門上的"天子萬年"、"福祿永崇"等字,還是當年建造時所鐫刻。
整座宅邸在初始建造的時候占地30多畝,是五進院落,呈品字形布局,宅院的後面還有任家祠堂。從任德潤初始修建到最後的完工,歷經任家四代人***63年,所以宅院從修建伊始至今已有兩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了。
歷經滄桑的"大門樓"
宅院修建起來,高墻大院,方圓的村鄰誰不知道這是官宦家的門第,因此時人稱之為"大門樓"。
任家鼎盛時期***有田土莊園3200多畝,這在封建社會時期的上流階層算是平常之家了。過去的田土屬於私有,只要用錢買賣,土地就能成為自家的永久產權。凡是做過官的人家,無壹例外其後人都會擁有越來越多的田地。土地兼並在少數人的手裏,這算是封建時代的本質特征。
天祥博物館正門
任德潤之後,其子孫並無做官之人,加上從清中葉開始,社會進入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時期,任家祖上的這點余蔭,在時代風潮裏也就壹點點的消散了。何況,中國人自古便說"富不過三代",任家同樣也難以跳脫這個魔咒。
社會大變革之下,再加上任家子孫的不斷繁衍增多,祖產也壹點點的由大變小。而且從清末開始,社會便開啟了兵荒馬亂模式,任家的這點田土產業在大時代的洪流裏,也宛如弱不禁風的浮萍,壹個風浪就能將其掀翻。
歷經清末的戰亂,民國早年的中原大戰,再到其後的抗日戰爭和內部戰爭,大門樓從清鹹豐年間壹直到1949年,原先占地30多畝五進的院落,也萎縮到不剩多少了。到了任金嶺的父親那壹代,新中國成立了。
任家古宅裏的壹角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打破了兩千多年封建土地私有的模式,全國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分田、分地和分房運動。彼時會根據壹個人的出身以及其所擁有的家產,劃定嚴格的成分。
國家以公有制為基礎,農民和工人階層頭壹次成為了政治意義上的主人。於是,過去的余蔭舊族、商賈大戶、小地主和小財東,紛紛都成為了新時代所不能容忍的舊產物。對待他們的方式,就是讓其散盡家資,赤身融入新社會。任家的大門樓,亦要接受拆分了。
任金嶺的父親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僅剩的院落,他心裏清楚這些舊物件都是惹事的根苗,尤其是在那十幾年的時間裏,任家大門樓名氣在外,怎麽可能會置身事外。
為了盡量的少壹點損失,任金嶺的父親在聽到風聲後,院子房檐屋角,凡是有雕花的地方,他統統用泥灰糊了起來,於是有些東西才幸免於毀。那十多年的時間,任家的生活始終戰戰兢兢。
任家古宅內的磚雕
壹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整個社會緊繃著的政治神經松弛下來,任家這點僅剩的宅院,才算有了喘息的機會。歷經滄桑巨變的大門樓,開啟了新的社會進程。
古宅上億元都不賣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整個社會的風氣為之轉變,前二十多年原本屬於四舊、並且世人躲避不及的東西,紛紛成為文物,有些身價在文物商販的手裏直接被炒上了天。任家的這座宅院自然也被很多人盯上了。
有很多身價不菲的文物商人,還有開發商願意用88億元的價格,將這片宅院買下來,然後開發成為旅遊景點。但任金嶺無論誰上門商量就倆字:不賣!"這是祖上留下來僅有的遺產了,給多少錢都不賣。"
任家古宅的堂屋
文物部門和相關的文物專家也對大院進行過考證,最終古宅也被劃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如此壹來,那些文物商販的念頭也就被徹底堵死了。
2007年,鄭州高新區開啟了城中村改造,東史馬村自然屬於拆遷改造之列。全村的房子要整體拆遷重新規劃,不過任家的古宅有文物保護單位這把"尚方寶劍",所以開發商們也不敢動這片院落。在周圍變成塵土飛揚的工地之後,任家的大門樓成了最顯眼的"釘子戶"。
而年紀壹天天變老的任金嶺也明白,壹家之力,難以將祖宅保留下去,因此他向文物部門做出了申請,將這片院落改造成為博物館。經過各方面的協調以及壹系列的修葺,2017年的時候,任家的古宅正式命名為天祥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