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雨止,粟以石數之,至壹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禦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余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裏,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又以其余力為南北甬道若幹裏,人去汙淖,即於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如是之敏。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公禦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譯文
熙寧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嚴重。這壹天地震兩次,百姓之中謠傳將要發大水,於是百姓都非常震驚爭相要出逃。諫議大夫李肅之先生做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兼管瀛州事務,派人到處去勸說安撫,謠傳才消失。這壹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財物都暴露在外,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都沒有什麽東西蒙蓋。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大雨停止,用石來計算粟米的數量,壹***籌集到壹百三十萬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資的數量也與此相當,這都是各處搜集起來沒有毀掉的物資。當初地震發生的時候,先生命令給士兵發放武器時刻保持警戒防備維持治安秩序,壹直到賑災之事結束以後,百姓之中沒有發生爭搶偷竊物資的事情,街巷之間都很安定。
瀛州北邊自從與契丹通使以來,城墻高臺等防禦守城的裝備,都廢棄不加整治了,都是原先的裝備。先生因為瀛州經歷災變之後,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於是就向朝廷請求,民力可以從鄰近地區多余的士卒中征取,賑災的費用可以從防備河患的多余的木材中征取,又拿壹千萬錢從真定購買木材真定。這些人力物力都征集完成以後,就開始修築新城,方圓十五裏,城墻高大寬廣堅固結實,都比原先的好。在城墻的上面建成禦敵的譙樓,戰棚壹***四千六百間。原先的時候,瀛州的正門,缺點在太過窄小粗陋,到這時才擴建變大了。其余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為原先的樣子。巡視全州,官員聽訟斷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糧食都有高大的糧倉儲藏,其他財貨也都有深庫儲存,官府僚屬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的住所。又用剩余的人力休整了若幹裏南北甬道,讓人去除泥淖,就成為坦途。這些事務從七月庚子日開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後壹***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葦木瓦,前後也有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在遭遇大災變的開始時期,財物匱乏百姓流離失所,這個州的百姓,認為勞役工程巨大費用缺乏,不經過幾年,城池營壘居室房屋不可能復建完成。但是達到開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這是因為先生經營管理勸勉督促,內部盡心,外部盡力,所以能夠完成難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奮勉。他的事跡被上報給朝廷,有詔令嘉獎他。
過去鄭國國都發生火災,相國子產拯救火災補建毀壞的房屋,處理得非常得當,史官據實記載了下來。衛國有狄人攻敗的災難,衛文公修治衛國的城市宮殿,合乎當時的規制,詩人作詩歌頌他的事跡。現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損害,與鄭國國都發生火災、衛國遭遇敵人侵犯的國難沒有不同。而李肅之先生所進行的防備措施以及各項構造建築工程也很合宜,這也如同古制啊。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記載顯揚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瀛州參與軍政事務,在李肅之先生的幕府,(親身見到先生的所作所為)就寫信來,囑托我記下他的事跡。我不能推辭,所以就為他寫下了這篇記,也是想使來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經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如此勤勉。
2. 求翻譯 文言文這兩句話出自曾鞏《瀛州興造記》,以下是譯文,後附《瀛州興造記》全文及其詳細註釋和譯文,均為原創,供妳參考。
原句1、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2、公開示便宜 使有攸處 遂行倉庫 經營蓋障。
譯文1、(其余)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舊貌(原先的樣子)。2、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
註釋詳見後附部分的詳細註釋。附錄:瀛州興造記曾鞏原文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
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
雨止,粟以石數之,至壹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禦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余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
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裏,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
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又以其余力為南北甬道若幹裏,人去汙淖,即於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
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
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如是之敏。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公禦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註釋1、《瀛州興造記》:曾鞏,生於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英宗時為實錄檢討官。神宗二年(1069)出為越州通判,轉知齊州、滄州等地。
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為史館修撰。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其古文理論主張先道而後之,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但講究法度。
曾鞏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風格古雅平正,章法嚴謹,長於說明。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感慨深切。
《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傾吐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文風質樸,縱橫開闔。《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
卓然自成壹家,可謂難點”。曾鞏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余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與其文似。
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成就最高,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鮮明,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佳作。曾鞏所作《瀛州興造記》記述了古瀛州熙寧六年七月大地震後的修建情況,其文敘而嚴謹,樸實無華,是研究河間歷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鞏曾鞏任滄州知州。此前曾鞏先後在齊、襄、洪、福等許多地方任知州,頗有政聲。
曾鞏在來滄州任職之前就對河北,特別是滄州壹帶的百姓給予了殷切的關註。那是在熙寧元年(1068)的時候,河北數十州連續發生地震,樓宇、民居大多倒塌,死傷的人很多。
受災最嚴重的是瀛州(今河間)壹帶。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發生了水災。
當時還在京都的曾鞏作《救災議》,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規大力扶持災民生產自救的建議。當時,曾鞏的壹位堂兄在瀛州任職,曾鞏通過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災的情況,寫了《瀛州興造記》,記述了瀛州知州李肅之在大地震時的救災表現。
當時,瀛州發生地震,謠言四起,民眾驚恐欲逃。知州李肅之派人到各處安撫勸解,制止了傳言。
他命令軍隊加強警備,維持治安。結果,全城“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地震之後,又下起了大雨,糧食物資暴露在外面。李肅之親自指揮查看,使糧食物資得到妥善處理。
曾鞏的文中說,李肅之“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由於曾鞏的推介,李肅之受到了朝廷嘉獎。
讀曾鞏的《瀛州興造記》,我們看到了李肅之這樣恪盡職守的官員形象,也看到了河間人民在災難到來時,由壹開始的慌亂,到後來的理智守法的表現,看到了這個詩書傳承之地,百姓們的文明素質。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河北連續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河南開封、廣東。
3. 閱讀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下面各題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小題1:C小題2:B小題3:B小題4:A小題5:①翻譯: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看病(治病)。
②翻譯: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人)能超過他。(或:很少有人能超過他的。)
小題1:略小題2:略小題3:略小題4:略小題5:①“資”1分,“視診”1分,大意1分 ②“工”1分,“過”1分,大意1分參考譯文: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 成,文辭很有氣魄。
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士,出任越州通判。這壹年發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而鄉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裏來購糧。
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壹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余。
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壹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惡、迅速嚴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
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地的權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
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裏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壹件不能如願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
有壹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壹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誇耀。
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壹起。
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調任洪州。
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
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機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後,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
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 用戶 2016-11-23 舉報 掃描下載二維碼 ?2020 ?聯系方式:service@zuoyebang? 協議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0";。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c
2。D
3.c
1.操,解釋為“持”,意思是所持的處世方法。
2。((①是客觀陳述徐孺子的事跡,②④是評價朝廷公卿士大夫。)
3.(徐孺子沒有“濟世救人”,更沒有“忘己為人”。)
4.(1)壹百多年來,擁有強大的力量,對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連不斷,都猶豫不決不敢發難。(得分點:擅、相屬和逡巡,各1分,“擅”解釋為“獨攬、憑借”也可以)(2)這就是(表明)他的本心並不是在山林中自我滿足,遺棄世人而不顧。(得分點:其意、自足於丘壑和遺世,各1分)(3)描繪了徐孺子的肖像,用中牢之禮來祭祠他,率領州中的賓客僚屬來祭拜他。(得分點:圖、祠和焉各1分)
參考譯文:
漢元興以後,朝政由宦官掌握,小人依仗他們的威福,互相鼓動煽惑做壞事,中材之人面面相覷,不知該怎麽辦。漢朝既失掉了它的權柄,朝政徹底敗壞。但在位的公卿大夫都是豪俊出色的人,相互發憤同心,行正直之道,說嚴正之話,區分辨別是非黑白,不稍微屈服他們的意誌,以至於不被(宦官小人)所容,有羅織罪名株連黨人的案子發生。(但)他們的觀點更堅定,他們的行為更激烈。(他們的)誌向雖然沒有完成,但忠心有余。在這個時候,天下聽說他們風采,仰慕他們大義的人,個個感慨憤激,以至於解下印綬,拋棄家族骨肉互相勉勵,赴死而不避。壹百多年來,擁有強權,對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連不斷,(但)都猶豫不決不敢發難。漢朝能在敗亡的情勢下繼續存在,就是這些公卿大夫的力量。
徐孺子在這個時候,豫章太守陳蕃、太尉黃瓊征召他,他都不去。薦舉有道之人,授予他太原太守的官職,安排好車馬,備好禮節,召他(他)都不到。舍身而為人,與隱居而獨善其身,那選擇雖然不同,但有誌於仁則是壹樣的。在位的士大夫,在亂世保持他們剛正不屈的節操,不因生死問題動搖他們的意誌,與(那些)貪圖俸祿的大臣差異太大了;然而(他們)不惜拋棄官位,大義在於救濟世人的緣故。徐孺子曾經對郭林宗說:“大樹將傾倒,不是壹根繩子所能維系的,為什麽忙忙碌碌沒空閑安寧自處呢?”這(表明)他的本心也並不是在山林中自我滿足,遺棄世人而不顧啊!《易經》對君子小人的消長進退,選擇恰當的處世方法,未嘗不是主張只要(社會)正常合理就現身,混亂不可就停止。這就是徐孺子未能用隱居來換取出仕的原因。
徐孺子是豫章南昌人。據《圖記》記載:“章水向北流過南昌城,又向西流經白社。白社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流過南塘,它東面是東湖。湖南部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稱‘孺子臺’。吳嘉禾中,太守徐熙在孺子墓道種松,太守謝景在墓側立碑。晉永安中,太守夏侯嵩在碑旁立思賢亭,世世修治。到拓拔氏的北魏,稱之為聘君亭。”現在亭子還在,而湖南小洲,世人不知它曾經是孺子的住宅,又曾經是臺。我做太守的第二年,方才就在那地方。結茅為堂,描繪了孺子的肖像,用“中牢”的禮節來祭祠他,率領州中的賓客僚屬祭拜他。漢到現在將近千年,富貴而埋沒無聞的人無法計算。孺子身居陋巷,偏偏被人稱許思念至今。孺子的墓已經搞不清它確切的地方,而孺子臺幸而可考查搞清。祭祠他,是用來向州民展示高尚的德行,所以壹起收集了他出仕和隱居的觀點寫下這篇“記”。
5. 誰能把"瀛州興造記 "翻譯壹下啊,曾鞏的.拜托了譯文
熙寧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嚴重。這壹天地震兩次,百姓之中謠傳將要發大水,於是百姓都非常震驚爭相要出逃。諫議大夫李肅之先生做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兼管瀛州事務,派人到處去勸說安撫,謠傳才消失。這壹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財物都暴露在外,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都沒有什麽東西蒙蓋。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大雨停止,用石來計算粟米的數量,壹***籌集到壹百三十萬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資的數量也與此相當,這都是各處搜集起來沒有毀掉的物資。當初地震發生的時候,先生命令給士兵發放武器時刻保持警戒防備維持治安秩序,壹直到賑災之事結束以後,百姓之中沒有發生爭搶偷竊物資的事情,街巷之間都很安定。
瀛州北邊自從與契丹通使以來,城墻高臺等防禦守城的裝備,都廢棄不加整治了,都是原先的裝備。先生因為瀛州經歷災變之後,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於是就向朝廷請求,民力可以從鄰近地區多余的士卒中征取,賑災的費用可以從防備河患的多余的木材中征取,又拿壹千萬錢從真定購買木材真定。這些人力物力都征集完成以後,就開始修築新城,方圓十五裏,城墻高大寬廣堅固結實,都比原先的好。在城墻的上面建成禦敵的譙樓,戰棚壹***四千六百間。原先的時候,瀛州的正門,缺點在太過窄小粗陋,到這時才擴建變大了。其余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為原先的樣子。巡視全州,官員聽訟斷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糧食都有高大的糧倉儲藏,其他財貨也都有深庫儲存,官府僚屬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的住所。又用剩余的人力休整了若幹裏南北甬道,讓人去除泥淖,就成為坦途。這些事務從七月庚子日開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後壹***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葦木瓦,前後也有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在遭遇大災變的開始時期,財物匱乏百姓流離失所,這個州的百姓,認為勞役工程巨大費用缺乏,不經過幾年,城池營壘居室房屋不可能復建完成。但是達到開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這是因為先生經營管理勸勉督促,內部盡心,外部盡力,所以能夠完成難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奮勉。他的事跡被上報給朝廷,有詔令嘉獎他。
過去鄭國國都發生火災,相國子產拯救火災補建毀壞的房屋,處理得非常得當,史官據實記載了下來。衛國有狄人攻敗的災難,衛文公修治衛國的城市宮殿,合乎當時的規制,詩人作詩歌頌他的事跡。現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損害,與鄭國國都發生火災、衛國遭遇敵人侵犯的國難沒有不同。而李肅之先生所進行的防備措施以及各項構造建築工程也很合宜,這也如同古制啊。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記載顯揚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瀛州參與軍政事務,在李肅之先生的幕府,(親身見到先生的所作所為)就寫信來,囑托我記下他的事跡。我不能推辭,所以就為他寫下了這篇記,也是想使來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經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如此勤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