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明明到了人生十字路口,面臨重大抉擇,卻壹拍腦袋,匆忙下定。
有些人,明明有著壹份不錯的工作,壹個不錯的平臺,幹活兒卻渾渾噩噩,應付了事。
有些人,明明到處碰壁,到處吃癟,卻總是在別處找理由,凡事都是別人的錯。
有些人,壹邊做著望子成龍的美夢,壹邊卻以工作忙為借口,忽視家庭教育。
凡此種種,都是惰性使然,抓到再好的牌,也有可能過不好這壹生。
反之,人生要想有所為,必須要有這“五勤”。
壹、勤於學習
曾國藩五歲就由父親啟蒙,讀書學習方法卻異常簡單,甚至笨拙。
就是不讀懂上壹句,不讀下壹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壹本書。不完成壹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
即使這樣,曾國藩八歲已讀完五經,九歲開始學作八股文,十四歲就可以同父親壹起參加科考。
速度為什麽這麽快?大家可都知道曾國藩不是壹個天資聰穎的人。
曾國藩和梁上小偷背書的故事告訴我們,秘訣只有壹個,那就是勤奮。
正是靠著這股勤奮勁兒,曾國藩二十八歲得中進士,此後出湖南,入翰林,進入了壹片更廣闊的天地。
哪怕是後來擔任湘軍統帥,兩江總督,也未曾懈怠學習。
有壹次,曾國藩在安徽駐軍,作重新規復安徽省的準備,他把左宗棠找來,縱談東南大局,商量補救方略。
事畢,曾國藩將他近年來輯錄的《經史百家雜鈔》底稿給左宗棠看,請他提意見。
左宗棠想不到軍務、政務這樣繁巨,曾國藩居然還能擠出時間來學習。
看到這部近百萬字,集古文之精華的大部頭書,連左宗棠這般自負之人,都只能自嘆不如。
這本書後來在 社會 流傳很廣,連毛主席都稱贊過。
妳看,那位梁上小偷,雖然比較聰明,卻惰於學習,最終寂寂無名,成為了名人的陪襯。
曾國藩卻靠著勤於學習,讓普通平凡的人生變得熠熠生輝,還留下了皇皇巨著。
二、勤於思慮
曾國藩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屏蔽左右,獨處壹室,焚壹註香,盤腿而坐,靜思冥想。
他的很多人生重大決定,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
1851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太平軍勢如破竹,壹路從廣西攻入湖南。
朝廷部隊和地方守軍屢戰屢敗,各地為守地安民,紛紛募集鄉勇,創辦團練。
四十三歲那年,曾國藩還在為母喪守制,有壹天,忽然接到湖南巡撫的書信,邀請他出任湖南團練總幫辦。
此後,又相繼接到老師唐鑒的密信,兵部的上諭,還有道士的隱喻和朋友的勸鑒。
都是熱血男兒,都渴望建功立業,曾國藩的幾個弟弟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唯有曾國藩壹人異常冷靜。
為國,為家,為個人,到底要不要出山,他必須思慮的更全面,更透徹。
這壹天,他又把自己關在房中,靜坐冥思。
局勢,人事,官場,戰場,兵馬,錢糧,風險,吉兆,才智,雄心,這些因素在他的心中反復權衡,最終才決定墨绖出山。
正是經過這壹番全面冷靜的思慮,曾國藩才謀定而後動,躬身入局。
哪怕後面屢戰屢敗,他也敢於屢敗屢戰。
正是因為思慮的全面深徹,所以他比別人看的看清楚,信心更堅定,最終建立了不世功業。
所以,每壹分鐘的思考,都不是虛度光陰。
思則睿,睿則勝,驚天動地的事業,永遠離不開不聲不響的深思熟慮。
三、勤於任事
清朝後期,吏治腐敗,屍位素餐,作威作福,貪汙腐敗者比比皆是,為國為民,勤於任事,鞠躬盡瘁者鳳毛麟角。
官場如此,軍隊也是如此。
綠營兵軍紀渙散,懶散成性,訓練也有名無實,集個合,點個名,走走步伐,各自拿刀槍揮舞幾下,就算完了,更別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曾國藩出任湖南團練總幫辦,練兵作風卻大不壹般,事事講認真過硬,壹絲也不許馬虎。
他自己壹天到操場去幾次,嚴格督促,有時整天都待在練兵場。
不僅如此,他還要訓話,講軍紀,講作風,講吃苦耐勞,講盡忠報國,等等。
正是帶著這支訓練有素的隊伍,曾國藩最終收復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運動。
憑著戰功,曾國藩被朝廷錫封壹等侯爵,世襲罔替。
面對王朝末期的千瘡百孔,此時的他完全可以功成身退,躺在功勞薄上,悠閑度過不多的余生。
但他沒有,盡管身體,精力已大不如前,他還是想為江南戰後恢復,國家中興鞠躬盡瘁。
到了生命的最後,他還撐著身體東下巡視,查勘江防,推動洋務,敲定了送青年才俊出國留學等事項,最終青史留名。
同壹個時代,同壹個舞臺,曾國藩之所以成為風雲人物,是因為他與別人***處壹境時,別人慢慢懈怠了、退縮了,他卻依然勤奮不改,專心做事。
從古到今,哪個平臺都需要勤於任事的人,壹勤天下無難事,縱有千萬難,只要日日行,常常做,天道終將酬勤。
四、勤於反省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反省是壹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通過不斷檢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曾國藩第壹次拜師唐鑒(壹代理學大師),只請教了兩個問題。
第壹問便是檢身之要。
唐鑒送了他八字。即檢攝在外,在‘整齊嚴肅’四字;持守於內,在‘主壹無適’四字。
經唐鑒指點,曾國藩於修身之法似乎壹下子全明朗了。
唐鑒又告訴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
自此,曾國藩開始寫日記,每天對自己的壹言壹行進行反省。
對於言行之中的好利、好功、好色,性格深處的陰暗面,常常在日記中不講情面的痛罵。
為明痛改前非之誌,他把自己的號改為滌生,並在日記中寫道:“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我們看曾國藩的日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這壹生,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
每天都在日記中不斷反省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為。
不僅如此,他還把日記拿給朋友和家人看,接受他們的監督。
靠著不斷的反省,不斷的糾錯改錯,曾國藩最終成為了近代史上的“半個聖人”。
任正非說過壹句話:壹個懂得自我批判的人,才會成大事兒。
因為,壹個真正勤於反省的人,更具有強大的自我糾錯能力,更具有積極向上的思維方式,更具有嚴謹縝密的邏輯思維,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質。
五、勤於教導
曾國藩無論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總是在百忙中給幾個弟弟和晚輩們寫信。
教導他們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等。
1872年,曾國藩病重,自知不起,將不久於人世。
病重期間,他壹直想著要給兩個兒子留下點永久性的東西。
留什麽呢?
金銀?田產?珍寶?
不是,這些在他看來都不是真正的財富。
真正的財富是那些經過千百年來的考驗,證明是應當遵循的家教。
他認真地思考了很長壹段時間,終於把要對兒子所說的千言萬語歸納為四條:
壹曰慎獨則心安。
二曰主敬則身強。
三曰求仁則人悅。
四曰習勞則神欽。
他在遺書中寫到:“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死後,他給家人的書信被族人奉為家訓,代代相傳,影響深遠。
據有人統計,自曾國藩後,他的子孫中,有成就的就達到240多位。
真正實現了家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優秀的家教家風,始終是壹個家族興旺發達的基礎。
而家族興旺,子孫成才,從來不是運氣使然,做好自己,勤於教導,才是給下壹代的最好財富。
寫在最後
學業、家業、功業,無勤不成。
立德、立言、立功,無勤不立。
真的是越勤奮,越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