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兩廣總督的歷任總督

兩廣總督的歷任總督

壹、兩廣總督列表

1、明朝(序號/姓名/籍貫/任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⑧、

⑨、

2、清朝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二、總督資料

1、王翺

王翺(áo)(1384年3月4日-1467年12月2日),字九臯。鹽山(今河北省滄州市)人 。明朝名臣。

王翺為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 初授大理寺左寺正,左遷行人。宣德初年,被擢為禦史。明英宗即位後,升任右僉都禦史,協鎮江西,懲貪治奸。

正統七年(1442年)至景泰三年(1452年),受命督遼東軍務。他在任內整飭軍備,修築邊墻,並出擊兀良哈。隨後出為首任兩廣總督。

景泰四年(1453年)起任吏部尚書,以輔佐尚書王直。奪門之變後獨掌吏部事務,為英宗所敬重,被稱為“老王”而不被稱名,累加至太子太保。壹生歷仕七朝,輔佐六帝,剛明廉直。

成化三年(1467年),王翺逝世,年八十四,獲贈太保,謚號忠肅。《皇明經世文編》有《王忠肅公奏疏》。

2、韓雍

韓雍(1422年11月22日-1478年11月9日),字永熙。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中期名臣、詩人。

韓雍於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登進士第。初授禦史,曾出巡河道及江西,參與平定浙江葉宗留起義及福建鄧茂七起義。

明代宗時累擢右僉都禦史、巡撫江西,以彈劾寧王獲罪,被勒令致仕。天順年間復官,歷官大理少卿、兵部右侍郎。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以右僉都禦史之職前往討平大藤峽起義,俘殺首領侯大茍,截斷江上大藤,改地名為斷藤峽。遷左副都禦史,提督兩廣軍務。後請分設廣東、廣西兩巡撫,獲朝廷準許,專理軍事。

成化十年(1474年),韓雍受人誣陷,被勒令致仕。成化十四年(1478年),韓雍病逝,年五十七。明武宗時追謚“襄毅”,後世稱其為“韓襄毅”。有《襄毅文集》傳世。

3、張嵿

張嵿(1457—1531年),別名楓邱,字時俊,浙江紹興府蕭山(今杭州市蕭山區)人。明朝官員。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弘治初年,撰修《憲宗實錄》,往蘇州、松江等地采集軼事,書成授上饒知縣。不久,任南京兵部主事,進刑部郎中。

正德三年(1508年),任興化知府,正德五年(1510年),起知南雄,擢江西左參政,任右布政使,正德六年(1511年),任右副禦史。正德八年(1513年),都察院右都禦史。

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召掌南京都察院事。同年十月,任南京工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年),辭官回鄉。嘉靖七年(1528年),詔進壹品階榮祿大夫。

嘉靖九年(1530年)卒,終年74歲。墓在臨浦峙山上,墓道有石人石馬。可惜次墓毀於文革時期,現僅存石人石馬。

4、譚綸

譚綸(1520年—1577年),字子理,號二華,漢族,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譚綸受命任臺州知府,以防禦侵擾沿海的倭寇。譚綸在當地招募鄉勇千人,練兵禦倭,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

次年,數萬倭寇再擾臺州,譚綸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撫,剿滅福建倭寇,收復興化。

隆慶二年(1568年),出任薊遼總督,負責京畿防務。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修建防禦臺三千座,加強東北防務。

史稱其“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壹千五百有奇,亦壹時幹城矣”。明神宗即位後,被起用為兵部尚書,累加太子少保。

萬歷五年(1577年),譚綸去世,年五十八。追贈太子太保,謚號“襄敏”。譚綸喜愛戲曲,促成海鹽腔與弋陽腔的融合,形成壹支重要的戲劇力量“宜黃腔”。著有軍事著作《說物寓武》二十篇。

5、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中葉名臣、外戚、民族英雄。大學士傅恒第三子,孝賢純皇後之侄。

福康安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

他先後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保衛西藏的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統壹和完整,累封壹等嘉勇忠銳公。

此外,他參加制定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和金瓶掣簽制度,對於鞏固清朝中央與西藏地方的政治關系,維護祖國的統壹,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

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賜福康安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謚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百度百科——兩廣總督

百度百科——王翺

百度百科——韓雍

百度百科——張嵿

百度百科——譚綸

百度百科——福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