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討論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關心國內外政治、經濟等熱點問題的報紙。

討論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關心國內外政治、經濟等熱點問題的報紙。

論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

在我的理解中,在經濟建設中,首先要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才是環保利益。中國確實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結合起來協調起來,反對那種忽視環境保護、造成環境惡化和生態汙染的“殺雞取卵”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同時必須註意到,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並不齊頭並進。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工作的中心,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所決定的。除非有外敵入侵,否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不動搖!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才能保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富強,軍隊強大,科技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市場繁榮,工農業生產效率高;這是中國人民有目共睹的偉大成就。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沈重的,比如:

1,官僚主義迅速滋長,幹群關系日益疏遠。

2.濫用公共權力和腐敗猖獗。

3,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社會等級觀念突出,社會公平就像壹句口號。

4、人心渙散,信仰危機。傳統美德缺失,傳統文化淡化。

5、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結構失衡。

從五中全會看中國的發展趨勢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北京勝利閉幕。

這是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召開的壹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描繪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

這是今後壹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關鍵時期:十壹五時期的歷史定位,以及“關鍵時期的壹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

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牢牢抓住,可以大有作為三年前,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這壹重要判斷,吹響了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號角。

轉眼間,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前五年即將過去。在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以其顯著的成就贏得了全世界的欽佩。“十壹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將為下壹個十年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對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第壹個"五年期"。如何適應錯綜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趨利避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繼續乘風破浪?成為擺在中國* * *生產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這是中國人均GDP突破65438美元+0,000後的第壹個“五年期”。壹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在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並存、矛盾凸顯的黃金發展時期,如果措施得當,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如果我們犯了錯誤,就很容易導致經濟徘徊和社會動蕩。

面對戰略機遇,我們耽擱不起;在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不能犯錯誤。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後壹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突出強調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十壹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十壹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後編制的第壹個五年規劃,是這壹重要戰略思想從理念全面轉化為實踐的第壹個“五年路線圖”。針對“十壹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全會強調,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發出的明確信息。全會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壹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六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了壹系列具體部署。

以人為本:綱要發展的本質

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壹個顯著亮點。

權為民所用,情系於民,利為民所謀。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六屆三中全會,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中國共產黨壹切決策和舉措的中心。

發展的力量來自最廣大人民,發展的成果必須惠及最廣大人民。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中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這仍是中國“十壹五”面臨的緊迫而現實的重大課題。

五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五年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高舉“以人為本”的旗幟,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壹系列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理念。這表明第十壹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將從過去註重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關註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衛生、公共安全等人文社會指標在規劃者的視野中引人註目。

和諧社會:進入運作與實踐的新階段

“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十壹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壹,並對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

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許多復雜的社會矛盾。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日益引起人們的關註,侵害群眾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少數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人民內部矛盾甚至發展成為群體性事件。

從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使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到四中全會進壹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從今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深刻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會提出了壹系列的思路和措施...回顧這壹發展軌跡,人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正在不斷深化,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命題也從最初的突破逐步進入了運作和實踐的新階段。

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器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五中全會公報中關於自主創新的敘述令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有壹個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註:在醫藥生物技術領域,幾乎所有的藥物專利都被發達國家所擁有;在DVD行業,大量企業沒有繳納國際專利費。在汽車制造領域,真正的國產車只占10%。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中國仍處於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

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黨中央多次強調,必須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壹動力,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對中國來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僅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

全會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十壹五”規劃的重點,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出“十壹五”期間,要形成壹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這使得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更加系統和具體。

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進入新境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壹項重要歷史任務”——五中全會公報中的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註。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近年來糧食產量下降、農民收入停滯、城鄉差距擴大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及時提出了對農業“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迅速出臺了壹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僅意味著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五中全會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意味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保、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縮小,農村面貌將迎來新壹輪歷史性變化。

改革攻堅: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尋求突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古代中國的發展註入了強大的動力。然而,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兩年前,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根據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改革開放作出了全面部署。

改革的本質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農村稅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壹系列重點領域的重點改革加快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放在突出位置...壹系列改革措施相繼出臺,使2005年成為“改革年”。

但“重拳出擊”只是開始。現實中,壹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落後狀態;有些改革還流於表面,整體上沒有取得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更大的決心加快改革”,努力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

全會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機制、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保障等七個方面對攻堅階段的改革作出了具體部署。

同時,全會強調,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要有廣闊的世界眼光,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談成績,實事求是;說出問題,直奔主題。五中全會會場內外,壹股求真務實的清風撲面而來。

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後壹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強調要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現出強烈的緊迫感和理性清醒的科學態度。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誕生的中國* * *產黨,在80多年的風雨歲月中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黨的十六大告誡全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壹屆中央領導集體多次強調,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強烈的憂患意識,源於中國生產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分析和正確判斷。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十壹五”時期,我們仍然面臨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總體上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只有在擔心的時候,才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居安思危,妳就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壹五”規劃,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水平。

這是中國* * *產黨對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也是中國人對中國未來信心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