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在 社會 上打拼,到底是什麽拉開彼此間的差距呢?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不是情商智商,也與資源、天賦無關,根本就在這3點。
人生說白了就是壹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做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境遇。
我有兩個大學同學小黑和浩子畢業後同時應聘到了壹家公司,剛過實習期那會,我們壹起聚了壹次,期間小黑聊到:“現在的這家公司確實還不錯,領導也很認可我,但是剛過實習期工資不太高,想看看有沒有更合適的公司。”
浩子的想法卻恰恰和小黑相反,他認為現在的公司雖然工資沒有那麽高,但是晉升機制非常清晰,老板也惜才,是不錯的。
沒過多久,小黑辭職跳槽了,去了壹家工資更高的公司,浩子留下了。
幾年後,再次相聚,浩子已經成了企業的高管,但小黑在職場上發展得卻並不順利,當初為了更好的待遇選擇了自己並不擅長的行業,工作吃力老板也不重視他,即沒賺到錢,整個人變得又消極又自卑。
除開性格人品不說,小黑的能力真不差,甚至比浩子更勝壹籌,但卻因為壹次不當的選擇扼殺了自己的前途。
其實,選擇可能不分對錯,但作為壹個職場人,學會權衡利弊,能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壹個務實的規劃,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很容易錯失良機,畢竟在職場上,試錯成本是很高的,選擇遠遠大於努力,在這件事情上毋庸置疑。
有壹句話是這麽說的:妳永遠無法賺到妳認知範圍之外的錢。
在職場上,有能力為企業創造高價值的人,才會理所當然的獲得高回報,取得更高的成就。
同樣壹個任務,壹個設計,有人做完就普普通通,有人卻能拿出讓大家眼前壹亮的方案;
同樣壹份材料,壹個報告,有人看完只會人雲亦雲的說做得還不錯,有人卻能馬上找出方案裏面的漏洞所在;
同樣壹份工作,壹個項目,有人隨時面臨著做不好就走人的風險,有人卻能壹舉拿下升職加薪。
後者被我們稱為行業精英,他們並不是比普通人更有天賦,而是他們會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主動學習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尤其是在資源渠道這麽方便多元化的時代,思考和學習的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工作中的機會卻永遠只會留給那些永遠高價值競爭力的人,妳不學習,就相當於是把機會白白的讓給了別人。
蒂莫西在《每周工作4小時》裏寫過這樣壹段話: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和所有人壹樣,每天都擁有同樣的24小時,每周都擁有同樣的7天,他們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更聰明的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能主動學習擁有核心競爭力的職場人,他們更明白如何聰明的工作。
這幾年認識了很多職場精英和某種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在他們身上,我發現了壹個***同點:他們都擁有很強的自我驅動力,不會長時間呆在舒適圈裏面。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壹個公司老板曾經說過這樣壹段話:“獲得成功的前提是妳渴望成功,這種渴望是壹種很長強勁的動力,會促使妳去學很多知識,去彌補自己的認知盲區,妳會覺得躺在沙發上刷著無聊的段視頻是壹件很罪惡的事情。”
這樣的道理放在職場人身上同樣受用,因為人性的劣根性是懶惰的,能躺著絕對不坐著,長期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裏面,性格就會變懶,自我驅動力也會被懶惰覆蓋,從而就不會接觸到新的事物,更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認知不足,所以哪來的能力提升壹說?
壹個真正有長遠目標的職場人,壹定是會覺察到舒適圈帶給自己的危害並運用自我驅動力讓自己醒悟過來的,他們可能也會偶爾偷懶刷壹刷短視頻,但刷完後,他想到的壹定是怎樣才能做出比別人更好的視頻內容,而不是 娛樂 過後,什麽都不是。
其實,越是這些簡單的道理,越是能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那些壹再重復的行為或者思想所造就的,因而優秀不只是壹種行為,還是壹種習慣,把簡單而正確的事情重復做,堅持做,才是成就越來越優秀的自己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