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詩說: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壹體君臣祭祀同。
劉備身高七尺五寸(172.25cm),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無胡須,就此曾被劉璋時官吏張裕取笑。為人不太愛說話,喜怒不形於色,不甚愛讀書,喜玩狗馬、聽音樂、穿美麗的衣服、與豪傑交朋友,而且善待下人、百姓,有說曾因其仁德而感動了壹位刺客,放棄刺殺劉備。
劉備是個有理想有野心的梟雄。兒時童年戲言不足信,但在荊州時,壹次與劉表飲酒時,如廁時見髀裏肉生,感嘆自己早年征戰四處、身不離鞍,但現在征戰不再,髀裏肉生,感觸落淚。更多次建議劉表北伐,但劉表都不接受。
人物評價:
三國誌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孫彥軍飾)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方今收英雄時也,殺壹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諸葛亮:“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上表劉禪)
張松:“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劉備世之梟雄。”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松:“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鐘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鐘,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參考:/view/6213.html?wtp=tt
---------------------------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個人資料
體態:身長八尺(約1.83米),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出自陳壽《上諸葛亮集表》)
身未升騰思退步,
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
星落秋風五丈原。
——《三國演義》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誌》: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範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誌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後人對諸葛亮的忠誠、事跡大加贊揚,如: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壹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壹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另壹篇呂溫的《諸葛武侯廟記》說:“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 《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 、 《八陣圖》 、 《古柏行》 、 《武侯廟》 、 《諸葛廟》 、 《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壹生的名句。
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壹等。
毛澤東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裏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壹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裏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壹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壹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壹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
“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參考:/view/2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