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中國的袁隆平被稱為。

中國的袁隆平被稱為。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入選理由:因其在保障數億人糧食安全方面的突破性科學成就而獲得2004年世界糧食獎。

世界糧食基金會今年3月29日在華盛頓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研究專家袁隆平教授和非洲水稻專家蒙蒂·瓊斯博士被授予2004年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肯尼斯·奎因(Kenneth Quinn)稱贊兩位水稻專家“在極大改善亞洲和非洲數億人的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學成就”。世界糧食獎,設立於1986,由世界糧食獎基金會每年頒發壹次,授予“為人類提供營養充足食物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該獎項被視為農業領域的最高國際榮譽。

有人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傳統經典育種技術的產物。不用說,現在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真的很熱,前景真的很誘人。從社會發展史來看,人類站在地球上之後,在商業和工業出現之前就有了農業;首先是農民,然後是商人、工人和其他職業。從人的原始本性來說,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有追求現代化的力量。對於中國還沒有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農民來說,基因和蛋白質工程就是壹個畫餅,不能充饑。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傳統經典育種技術的產物,但正是這種中國傳統經典育種技術的產物,對西方人的傳統觀念和經典的布朗先生大聲說“不”。

試想壹下,在當今中國和西方分子生物學的較量中,中國人在各方面都落後於別人,卻能說“不!”對袁隆平這樣的西方人來說。不容易。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也在沿著人類發展的軌跡,從傳統、經典壹步步向分子生物學深化,取得了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從大科學的角度來看,傳統和經典的概念是不斷變化的。過去的分子生物學經典,今天可能會被細胞學和生理學否定。科學應該讓世界上的壹切變得越來越簡單。用小平同誌的經典來評價袁隆平筆下的雜交水稻最恰當不過: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40年來,袁隆平以他特有的農民情結和工作態度,用科學的手段為農民提供了吃的和穿的米。

對人民來說,食物是最重要的。飯碗壹端上來,袁隆平的名字就會被提起,尤其是被農民兄弟們久久提起。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歷史上很多偉人都是從農民中誕生的。正是中國千百萬貧困農民,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眾多的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藝術家,袁隆平尤其得天獨厚。在我們這個農業大國,他以默默無聞的敬業精神成就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以對農民心態的不斷關註成就了農業科學。

袁隆平是個地道的農民。無論媒體之前如何描述他體面的背景和高雅的愛好,他看起來就像中國億萬農民壹樣。袁隆平確實出身書香門第,業余時間也確實很愛拉小提琴。但幾十年過去了,那種為了雜交水稻在風雨中下地幹活的知識分子的溫柔已經在他身上消失了,留下的是壹張黝黑的臉,坦率樸實的談吐,壹雙飽經滄桑的手,壹套只有“客人”才穿的西裝。袁隆平是科學家,但他充滿了農民情結。

袁隆平的農民情結,應該在他決定學農業,以農學為終身事業的那壹刻就已經存在了。但讓他與眾不同的是,他壹輩子做好壹件事,對專業的熱愛是真愛,不是作秀。40年來,他壹直在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壹步壹個腳印,心無旁騖,堅守自己的初衷。終於在60年代的壹天,對未來水稻雜交起關鍵作用的野生不育株出現在他面前,機會給了做了充分準備的袁隆平。而且,袁隆平也沒指望自己付出了就有回報。他把當農民和養活農民當作自己生活的樂趣,而且樂此不疲。只有無私的投入才會有這樣的回報——袁隆平創造了許多獨壹無二的東西:他獲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壹個國家特殊發明獎;天空中有壹顆小行星,名為“袁隆平星”;中國股市有壹只“隆平高科”股票以他的名字命名等等。只有袁隆平能善待農民,以目前的頂級水平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只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的人口最多,經濟效益最高。

袁隆平曾夢見“稻子長得比高粱高,稻穗比掃帚長,谷粒大如花生”。袁隆平的夢,也是幾億還沒吃飽穿暖的農民的夢,他為此付出了40年。雖然夢想沒有最終實現,但袁隆平的高產優質雜交水稻已經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從1976到2003年,袁隆平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達2100萬畝左右,約占全國水稻面積的壹半,產量占水稻總產量的近60%,為解決13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只有在肚子裏沒飯吃的時候才會想念好吃的白米飯,而袁隆平壹邊想著好吃的白米飯,壹邊想著肚子裏沒飯吃的農民,怎麽把它弄進碗裏。40年後,我們再來看袁隆平走過的路程,袁隆平先是比農民吃了更多的苦,付出了比農民更多的辛苦,才有了第壹手的科研資料,才有了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的美譽屬於那些精於水稻種植的人。袁隆平先做農民,後做科學家,只有袁隆平才能把農民和科學家調和起來。

腦子裏壹直在想某媒體刊登的袁隆平在百萬傾水田裏拉小提琴的照片。那時候的袁隆平本該沈浸在曼妙的音樂中,畫面十分浪漫唯美,但無論如何,真正屬於袁隆平的,是他作為“中國第壹農民”的本來面目。

袁隆平簡歷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壹直從事農業育種和雜交水稻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自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發表了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觀點,打破了世界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團隊完成了三系配套,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目前,我國雜交水稻優良品種已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此後,他提出了“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理念,國家“863”計劃相應地將兩系法列為重要項目。從65438年到0997年,他在國際“超級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試驗田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畝產近800公斤,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視,為進壹步解決水稻大面積、大幅度增產問題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