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楓亭的旅遊景觀

楓亭的旅遊景觀

興化古鎮楓亭,莆、仙、惠三縣接壤,山川毓秀,地靈人傑,商賈雲集。素有“魚米之鄉、商都埠會”的美稱。歷史名人蔡襄、蔡京、林亨、林蘭友、徐稚佳……也曾居留涉足,留下遺跡題詠,使本蘊奇山秀水的古鎮增添了不少勝跡景觀,更富詩情畫意,吸引諸多遊人慕名前來觀賞。

境內有塔鬥山風景區、溪海匯流、海濱觀潮等自然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襄墓和麟山宮、會元寺、朝天寺、蘭友祠、宋代古荔枝等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蔡襄園、七墩八塔、滄溪古橋、太平陂、楓港碼頭、東宅廟、嶽帝廟、德星祠、天中玉皇殿等名勝古跡和現代景觀。 古鎮中部的塔鬥山,亦稱“青螺峰”。倘若有興攀上峰巔,手撫歷經百年風雨的天中萬壽塔,極目遠眺,古鎮全貌盡收眼底。峰頂觀日出,更是壹番奇觀景象。只見朝暾從海面噴薄而出,水天渾為壹色。漁帆點點,鱗光閃爍,微波蕩漾的海水,在曉日的輝映下閃著五彩繽紛的光芒。緊傍青螺峰的會元寺,歷史悠久,造型別致。宋代名人蔡襄、地理學家朱熹、戚繼光等人曾涉足留連,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題詠。山上古有“會心書院、文昌閣和仰止堂”,後傾圯。

古寺經歷風雨滄桑,國運振興寺院亦興。原出家“會元寺”的僧侶遠涉重洋後,紛紛捐資重修,僅智靜師便捐建了壹座天王殿。與該寺大雄寶殿、觀音閣三座殿宇形成階梯排列、宏偉壯觀的禪林名剎。如今全寺修葺壹新,寺宇雕梁畫棟、佛像、匾額流金溢彩。林立的石柱支撐著華麗堂皇的“寶蓋”,柱聯詞句對仗嚴謹、字體遒勁瀟灑,當屬書法珍品堪稱聯林佳作。另外,僑胞楊春霖先生捐建了幾座古香古色的路亭更重建文昌閣和景行和觀海兩座涼亭。楓亭各界民眾籌資在青螺峰北側重建仰止堂,名曰玉皇殿,仿古宮殿結構,造型優美,雄偉壯觀,更為名山古剎增輝幾許。 獅鳴寺,亦稱西明寺,位於楓亭的西南隅。寺名來歷據《楓亭誌》雲:“赤嶺嶺南,花園之下,山蹲獅象,水瀉龍鐘,是古剎曰西明,以言道也,或曰獅鳴,以言形也。”此寺由蔡襄始建於宋朝慶歷治平年間,歷盡百年風雨滄桑,幾經興廢盛衰,至今古剎重修,與龍鐘二潭相映成趣,倒也不失為人們欣然涉足的旅遊勝地。

翻越楓林、白石二嶺,放眼西望,壹座酷似雄獅蹲踞的青山映入眼簾。此“獅”尾高翹,頭北探,似有不甘蹲伏,引頸咆嘯,時欲躍起之狀。“雄獅”頸側隱約可見壹簇 檐角交錯的寺宇,便是新建的獅鳴寺。

沿著崎嶇小徑,涉過清清溪流,拾級而上,與林場茶廠成品字形排列的獅鳴寺呈現眼前。駐足寺前 小憩,只聞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別有壹番情趣。步入大殿,天井中花卉爭奇鬥艷,佛廳裏香煙繚繞,只見蓮花座上的如來瞇眼端坐,似在默想褒懲人間善惡;又見敬錄蔡襄“西天有路通真性,明月空潭悟道心”的聯句古石柱仍在沿用,足見原寺宇源遠流長。

順寺後“獅身”直上“獅背”,極目四顧,只見滿山蒼松翠柏,怪石嶙峋。“獅背”低凹處的巨石上,壹個腳印紋絡清晰可見。傳說是仙人壹腳踩在獅背上,降伏了雄獅,使之永踞寺後。

停立“獅背”,俯望寺前右側兩山夾寺的鐘潭,三面峭壁陡立,每逢雨過天晴,飛流直瀉潭中,似壹幅白練懸掛。激起的煙雨在日光的輝映下,幻成多彩斑斕的彩虹,甚是壯觀。據《楓亭誌》載:“天王院鐘飛沈入潭,投石潭中,聞有鐘聲。故曰鐘潭。”再望寺前溪澗龍潭,其水碧綠,深不可測,雖系山澗小潭,久旱不固。故《連江誌》載:“天旱祈雨龍潭,次第鐘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獅鳴寺優美的傳說,悠久的歷史,迷人的景色;鐘潭的鐘聲入耳,龍潭的碧水奇巖,定會激起人們壹飽眼福的雅興。七十年代在鐘潭修起了水庫,在鐘潭水庫右側又新建鐘潭寺、觀音亭、涼亭,這些新景光不失為人們垂釣遊覽的好去處。 楓亭赤嶺,方圓七裏土石顏色皆紫紅。麗目照射,似有金光閃爍,雅稱“紫金土”。每當旭日東升夕陽西下,人過其地,膚色泛成微黃,甚是奇特。

赤嶺的紫金土與西南隅的“吊船山”***有壹個動人的傳奇故事。古時赤嶺有壹奇人,自小終日用紙剪裁戎裝兵將,蓄意謀反。壹日,奇人突然彎弓發箭,欲射死宮中皇帝,但因時辰過早,只中寶座。經朝官占卦推知,乃赤嶺奇人所為。朝廷譴兵圍剿,奇人倉促間拋出“兵將”,俱成殘臂斷腿,終於敗北,殃及九族,株連鄰裏,血染赤嶺,故土石皆成血紅。奇人孤身欲乘備用的吊船逃避,雖船帆高懸,卻因潮水未漲而難逃厄運。故船帆高懸的吊船化作壹座青山永駐赤嶺西南隅,由此得名“吊船山”。

吊船山與七裏紫金土的神奇傳說,赤嶺盛極壹時的勝地風光,更加令人懷古遐思。《連江誌》載:“蔡準及其子京卞宅在赤湖。”宋時的蔡京府第面對筆架山,府臨七裏湖,亭臺水榭,比比皆是;廳堂樓閣建築奇巧,山光水色別有韻致。每逢仲秋月夜,遊人臨湖觀賞,只見峭壁奇峰,星鬥皓月;樓臺水榭,同映湖中;微波蕩漾,勝似海市蜃樓,妙景雅致,常註騷人筆端。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如今的七裏湖已成養育下社、東宅、溪南村民的良田沃野,蔡府原貌亦蕩然無存。但那載入文人篇章的題詠,留在東宅橋上“湖心印月”的題字,當可成為赤嶺古時勝跡景觀的佐證,吸引著眾多前來考證蔡京府第遺址的專家、學者;探索紫金石奧秘的科技人員;及觀賞三株千年古荔,遙瞻吊船山、筆架山的遊客。 蔡襄陵園,原為蔡襄墓,位於仙遊楓亭錦嶺將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襄(1012—1067),出生於楓亭清澤亭臥牛山(今九社村),於宋治平四年病逝楓亭家中,享年56歲,葬於錦嶺,歐陽修為其寫“墓誌銘”,朝廷追贈少師,謚忠惠,墓前立有壹對“石望柱”,上刻對聯:“五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今朝古道肅觀瞻。”據傳,當年墓園占地60畝,墓前大道還立有“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的下馬碑。

1997年,海內外蔡襄後裔把其墓重建為“蔡襄陵園”,歷時三年,於1999年竣工,占地面積20畝,仍保持宋代藝術造型,增建“山門”、儀門、圍墻、端明樓、四垂亭、書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車場,重塑文武石仲翁、石羊石馬、石虎,鋪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屬設施。墓陵占地壹畝,建造古老壯嚴,圍墻綠樹參天,綠草成茵,環境幽靜優美。陵園前方“儀門”,高7.5米,白色花崗石構築,橫匾前書“慶歷名臣”,後書“剛正廉明”;山門及前門,分別刻有對聯:“跨海築橋不盡黎民歌惠政,揮毫飛龍鳳何曾勛業掩文章”,“忠國興邦三諫有詩譽揚端明殿,惠民利涉萬安無險功業洛陽橋”,“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蔡襄壹生品德及其功業的崇高評價和敬仰。

在重修陵園時,菲律賓總統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會副會長瑞今(蔡襄後裔)聞訊,特致詞電賀。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親筆題寫“蔡襄陵園”和“碑林”。全長134米的“書法碑廊”,***有134塊碑文,鐫刻蔡襄為主的宋四大書法家楷、行、草、隸12600字,為福建省現有規模最大的碑林。“端明樓”正廳塑有蔡襄銅像,設有書法展覽廳,供遊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