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全長1000多公裏,中國七大江河之壹。在古代,黃河、長江、淮河、濟水並稱“四瀆”。
駕車行駛在中國的版圖上,自北向南,安徽省蚌埠淮河大橋北側,壹塊大型廣告牌醒目地告訴妳“中國南方歡迎您”。南側,另壹塊牌子溫馨提醒“中國北方歡迎您”。淮河,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南北自然和文化分界線。
自1194年黃河全河奪淮至1855年銅瓦廂決口北歸的600余年間,淮河水系遭受嚴重破壞,豫、皖、蘇壹帶長期遭受黃河泛濫的侵擾,成為重災區。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決,從此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積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歷朝歷代封建王朝雖然也對淮河進行過局部治理,但都無濟於事。”著名記者、作家淮君總編說,真正下決心根治淮河,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的。新中國成立之初,淮河即被列為第壹條全面治理的河道。
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災嚴重,堤防多處決口。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遭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周總理馬上邀集有關人員初步討論了救災和淮河治理問題。
淮河,分割了中國地理意義的南與北,包蘊了河岸萬物的生與長,她時而桀驁不馴,時而慈祥平和,她時而多災多難,時而鑄造豐收的喜悅,這種難以捉摸的個性,讓壹位偉人久久沈思,他揮毫寫下“壹定要把淮河修好”,這與“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豪邁頗有不同。
1950年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制定了上中下遊按不同情況實施蓄泄兼籌的方針。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第壹個大工程拉開了帷幕。
1950年七八月間,淮河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河南、安徽兩省***有1300多萬人受災,4000余萬畝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澤東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壹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
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主席的題詞:“壹定要把淮河修好”。這堅定地表明了新中國的決心,也對如火如荼的治淮“戰場”是極大的鼓勵。
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壹期工程於1950年11月底開工。數十萬民工和工程技術人員奮戰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視察團把印有毛澤東親筆題詞“壹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員會和三個治淮指揮部,極大地鼓舞了治淮大軍的士氣。
到1951年7月下旬,第壹期工程全部完工。這期工程***完成了蓄洪、復堤、疏浚、溝洫等土方工程約19500萬立方米(其中溝洫工程土工約1億立方米),石漫灘山谷水庫壹座,板橋、白沙兩處山谷水庫的壹部分,潤河集蓄洪分水閘壹座,其他大小涵閘62處,谷坊155座。
治淮壹期工程的竣工,保證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豐收。滿懷喜悅的農民,紛紛給毛澤東寫信報告豐收情形。
壽縣迎河區大店鄉32位農民在信中說:“修了潤河集分水閘,使我們這裏20多年不收的湖地都豐收了。夏天收了壹季好麥子,現在我們又收了壹萬多斤秫秫(高粱);不要半月還能收壹萬多斤稻子。現在,我們鍋裏有了面食,身上穿了新衣,買了壹些農具,日子越過越好了。”
1951年冬,淮河兩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戰鬥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結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開始了緊張的籌備。
經過8個年頭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國家***投入資金12.4億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庫容量316億立方米,還修建堤防4600余公裏,極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至今,在淮河沿岸很多地方都鐫刻著的“壹定要把淮河修好”。 “壹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標,基本實現了,中國再壹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建設能力。(文/淮南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