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蛋龍是壹種長著鉤形嘴的肉食性恐龍。
在分支系統中,竊蛋龍類可被定義為包括竊蛋龍科以及所有與竊蛋龍關系更為親近而與鳥類關系較遠的類群單元,包括竊蛋龍科與新頜龍科,該類群與鐮刀龍超科的關系較近。竊蛋龍是壹種長著鉤形嘴的肉食性恐龍。它高約2米,頭短而粗壯,嘴中沒有牙齒,並在鼻子上方有壹個中空的脊,外表好似長有尾巴的鴕鳥。
發現於中國的切齒龍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竊蛋龍類,尚保留有分化的牙齒。竊蛋龍最早發現於蒙古,長期以來壹直被認為是專門偷吃原角龍蛋,因而得名。但20世紀90年代在蒙古和中國內蒙古相繼發現了新的與蛋化石保存在壹起的該類化石骨骼,而蛋化石中竊蛋龍類胚胎證實竊蛋龍類可能已經具有了壹定程度的築巢和保護自己的蛋或幼仔的行為。
竊蛋龍名字的由來
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壹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1923年由隊長安德魯斯率領的美國中亞考察隊在蒙古高原額仁大巴蘇的壹堆原角龍的化石附近發現了它,當時它正在壹堆化石蛋上,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錯認為這條龍正在偷取原角龍的蛋,因此美國中亞考察隊領導者奧斯朋博士給它取名為竊蛋龍,並壹直沿用至今。
但據後來研究發現,那些蛋並不是原角龍的,而是竊蛋龍自己的,他守候在這窩蛋上,是為了保護它的孩子,以防它們受到其他動物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