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陽圍是武陽村的自然村,元朝時鄒瑞斌(範陽公)在武考場後面築圍,後取武考場的武字和範陽公的陽字而得名武陽圍。武陽圍歷來都是武陽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蘇區時,武陽區政府所在地就在武陽圍,解放後,武陽公社也設在武陽圍,如今的武陽鎮也因武陽圍而得名。
武陽圍地處武陽鎮中部,距鎮政府1公裏,距市區17公裏,206國道穿村而過,有耕地1626畝,山地24800畝,685戶,3108人,黨員41人。蘇區時期參加革命的有289人,其中紅軍烈士247人,“兩紅”人員27人,復員軍人15人。全村有1所小學,1所幼兒園,2個村級衛生醫務室,1座小型水庫。村主導產業臍橙、煙葉、水稻,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
武陽圍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壹橋所在地,也是當年的春耕生產模範區,是毛澤東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紅色土地。1933年5月19日,毛主席在武陽圍鄒氏祠堂召開春耕生產動員大會,將“春耕模範”的獎旗贈給武陽區和石水鄉,並寫下不朽篇章《春耕生產運動大綱》。1934年10月1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從福建閩西向武陽開展戰略大轉移,在武陽圍時被綿江河所阻,武陽圍群眾為確保紅軍順利過河,用木板、門板和血肉之軀搭起了壹座簡易的木板橋,從此,這座簡易的木板橋就成了蜚聲中外的“長征第壹橋”,並被收錄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武陽圍也因為有偉人的駐足和“長征第壹橋”及“春耕生產模範區”這兩塊金字招牌而聲名遠播。
然而,有著“長征第壹橋”及“春耕生產模範區”光環的武陽圍發展並不如意,如今的武陽圍依然還有304戶1145人仍住在低矮陰暗潮濕雜亂極不衛生又極不安全的土坯房裏,有49人因鰥寡孤獨在享受五保待遇,有65戶112人因貧窮在享受低保生活,有69戶259人因疾病傷殘等原因還處在低保邊緣戶上徘徊。村內基礎設施更是落後,村村通建設嚴重滯後,四條村道(9公裏)無壹硬化,水庫水圳等水利設施也大部分損毀,失去灌溉功能,而所有的這壹切又制約著武陽圍的發展,使武陽圍群眾的生活跟不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這也就是現在武陽圍的群眾還有相當壹部分人依然生活很困難的原因所在。
處弱勢而不消極,居落後仍思奮進。2012年武陽村黨支部發揚當年武陽圍人民支持紅軍革命的優良作風,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刻領會市委“壹個突出四個加快”科學發展路徑的內涵,結合武陽圍實際,大膽地提出了“壹個創建四個打造”的工作思路,即:創建秀美富裕文明誠信和諧生態的武陽新村,打造全國壹流的臍橙物流交易集散中心(臍橙大市場),打造全市壹流的統籌城鄉發展示範村,打造長征第壹橋紅色旅遊休閑景點,打造團結務實勤政廉潔黨委信任群眾滿意的村級班子。我們相信,有市委的正確領導,有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武陽圍的明天壹定會更好!。
武陽村附近有武陽毛澤東舊居、武陽毛澤東召開春耕生產區級負責人座談會舊址、羅峰山寺、***和國搖籃景區、葉坪旅遊景區等旅遊景點,有瑞金鹹鴨蛋、瑞金荸薺、肉圓魚丸、長征牌麻辣醬、紅軍燜鴨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