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楚辭》等均有記載。《爾雅·釋樂》晉人郭璞註:“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壹孔上出……,橫吹之。”宋代陳旸《樂書》:“篪,有底之笛也,橫吹之。”從戰國初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測音結果,可奏出#C2、d2、#d2、#f2、#g2、#a6的個音,即壹個完整的五聲音階加壹個變化音。據史書記載,宋、明時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篪原是民間樂器,唐、宋以來民間不傳,只用於宮廷雅樂,與編鐘、編磬、笙、簫、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時演奏。演奏方法,據長沙楊家灣漢墓作樂木俑與山東南武陽漢元和、章和間(公元83-87年)畫像石來看,吹奏時,雙手掌心向裏,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間,吹孔按指孔不在壹個平面上,左手食、中、無名指分別按1、2、3、孔,右手中、食指按4、5孔。宋以後,因主要用於宮廷雅樂而逐漸失傳。